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减负通知”,明确要求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个“减负通知”效果如何呢?我们的记者在多个城市进行了调查。
在广西南宁市的这座写字楼门口,挂着十几个培训机构的牌子。走进楼内,各种补习班的广告随处可见。在一家培训机构,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告诉记者,她是提前来学习英语课程的。
记者:二年级就学英语了。
广西南宁 二年级小学生: 嗯,为三年级做准备。
这位二年级小学生告诉记者,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课程。但是为了尽快熟悉课程,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被父母早早地送来培训机构了。
广西南宁 二年级小学生:二年级的、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吧。
广西南宁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要往前一点吧。因为他不是刚刚学嘛。
记者咨询几位参加课外班的同学,他们表示,他们在课外班学的内容,往往都比课本超前不少。
广西南宁 学生:比课本还难一点。
记者:比课本还难一点,往前学是吗?
广西南宁 学生:嗯。
记者暗访了南宁的几个培训机构,几乎每间教室里都坐满了学生。在这些培训机构的外墙上,还密密麻麻地贴满了“状元班”等广告。
在北京海淀黄庄地铁站附近有一家著名的培训机构,前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学期一共16节课,收费要4000多元。
记者:都是什么样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