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达到原先的期许?
答案又各不相同
谈及间隔年是否满足原本的期待,海归的答案并不一样。
对于王希来说,间隔年是符合预期的。“间隔年让我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坚定了创业的想法。其实当时也被申请的学校录取了,但是我已经想清楚了,我要回国创业。”
“并且,在间隔年期间我读了很多书。我读书的时候有做笔记的习惯,也常常翻看,这对我之后的创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创业维艰》这本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创业时常见的状况,以及一些解决方法。有时候遇到困难,我会参考这本书的教训和经验。间隔年期间看的很多书,都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还有,我在间隔年常做的一件事是冥想。因为之前一直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走得很快,冥想和放空让我能够沉静下来。对于间隔年的经历,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即‘慢就是快’。”王希补充道。
柳洋也表示,间隔年基本符合预期,对自己有两方面的帮助。“一是对我英语口语和性格上的影响。比起一年留学经历,两个月的欧洲旅行对我的口语帮助更大。可能因为一路上和许多人交流互动,锻炼了口语,也让我更加自信和独立。二是让我找到了兴趣所在。在各个国家旅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旅行有一番心得和经验,也很有兴趣。于是我便选择去携程工作,间隔年经历成了我简历上比较出彩的部分。”
但也有人认为间隔年并不完全符合自己原本的计划。“我一直努力想要找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但是经历了这一年我发现还是找不到。我就想,这个问题可能花一辈子都搞不清楚,那就罢了吧,找一个大家普遍觉得不错、我也不讨厌的工作就好了。另外就是,预想中我会去很多地方旅游,但是由于资金问题,并没有实现。”钟宁宁说道。
对于间隔年和待业的区别,在钟宁宁看来二者在心态上有很大不同。“选择间隔年的人一般是主动、积极的,可能一毕业就有工作机会,只是觉得不合适,要去找自己更满意的工作。而待业则往往是没有工作,是在被动等待,也不去做积极的调整。”
王希对此提出了建议,“如果确定了自己想做的事,就不要选择间隔年。不要浪费时间,想做的事要立刻去做。另外,确定要工作的人,更不要选择间隔年。因为海归的特殊身份,不同公司对毕业时间要求不同,可能一年后就失去参加你所向往的公司的校招资格,得和有工作经验的人竞争。而且,如果身边的朋友都在找工作,只有自己一个人无所事事,易产生不安。再者,间隔年后,只能自己一个人找工作。我觉得找工作还是要一群人一起,紧张的环境和氛围,能促使你加快脚步、硬着头皮去努力。”
间隔年(Gap Year),原本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停顿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现在泛指在这段时间内,学子通过社会实践、游历,体验社会生活,进一步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