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办法” 记读书笔记,做段落摘抄
孙同芯算了一笔账:写一篇论文至少要参考10本书,每门课预习还要看一定数量的参考书。这意味着她在学校期间每一门课至少要看20多本书。
孙同芯把这些书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她说:“需要课前预习的内容要仔细认真完成,这是精读;一些拓展的部分就可以泛读。这两种阅读加起来才能消化每天的学习内容。”
与中文母语阅读不同,阅读外文书籍时,对外语能力有极高的要求。有些专业甚至要求学子掌握多种语言。过了语言关还不够,学子还要尽快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意大利米兰大学的宋元说:“我学的是文物修复专业。除英文外,很多专业书籍都是意大利语的,这就逼着我不得不尽快通过又一个语言关。”在宋元的QQ空间里,经常会分享自己做翻译练习时的照片。在其中的一张图片备注上写着:“熬夜写出来的翻译还是受到了教授的批评。自己的工夫还没下到家呀!”
如何有效阅读?每个学子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各显其能:做读书笔记、分门别类阅读、摘抄文中选段等。
“遇到不会的就查,查到了就记下来,免得下次再忘了。”宋元打开了话匣子,“我每一科功课都会做笔记,现在大三了,笔记都能堆起来了。”做读书笔记是宋元一直保持的习惯,因为借的书终归是要还回去的,而笔记可以长久地留在身边。
张羽乔分享了她自己的读书方法:“每次读书时把最重要的内容都提炼出来,精炼是关键。文中突出的重点要用标签贴出来。”
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有个共同点,就是“手勤脑勤”。在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多花时间、多花精力、多读多记,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笨办法”,却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