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学校招生计划是怎样的?只会面向欧洲吗?将来是否会考虑进军其他国家?
海闻:今年5月份,校园才会正式交给我们,等接收以后,我们就开始做招生宣传,正式的学校开学时间是明年秋天。在明年北大120周年校庆时,我们国内的学生会过去先举办一个开学典礼并在那里上课。
我们教学主要是2年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招生首先是英国和欧洲的学生,但不局限于这个地区,其他任何国家的学生都欢迎。
至于会不会进军其他国家,目前没有计划。首先我们要办好牛津校区,要稳扎稳打,但也不排除这个可能性,比如纽约大学在上海、阿布扎比都有校区。去年我到欧洲,当欧洲的高校听说北大有可能在海外设校区,法国、意大利都很感兴趣,我认为学校的全球布局也是一个趋势。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大学都要全球布局,但商学院是跟经济全球化联系最紧密的,当然要走出去。
环球时报:您90年代开始在北大工作,当时北大已是中国一流了,这二十多年,您感觉办学条件有了哪些变化?
海闻:“985”规划以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大大加强了,首先是硬件设施,很多人说“一流大学应该是有大师,而不是有大楼”,但没有大楼、没有科研设备也是不行的。另外,这20多年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90年代我从海外回来的时候,正教授一个月工资500多块钱,出租车司机一个月3000多块钱,这是个扭曲的现象。90年代,高校的老师都是纷纷下海的,而现在高校职位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当年回国叫“吸引人才”,现在已经变成了“挑选人才”。
环球时报:现在,中国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在哪?未来最重要的是?
海闻:差距肯定是存在的,体制上需要改革,要研究怎样培养创新人才、国际型人才。在资金上,我们的大学也跟国外有差距,以哈佛商学院为例,他们有自己的基金作为资金来源。我们在招聘人的时候,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提供国际一流商学院一半到三分之二的工资待遇。
不过,资金不是根本问题,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是让学校有更多自主性,要让各个学校为自己的名声负责。现在国内高校水平良莠不齐,但不能因为一些学校的管理不善而采取“一刀切”的政策从而束缚了一流大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