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部儿童青年家庭部
隶属于社会发展部的儿童、青年和家庭部的工作是保证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过去的一年当中,青年和家庭部接手了14多万起有关虐待青少年的报案。其中有5千多名青少年的监护权被移交该部门保管,毛利族裔人数最多,达到了6成,亚裔只占当中的1成左右。
华裔社工Grace表示,很多人常常以为,只有看到小孩被暴力虐待,才可以报警。其实,我们说的虐待,还包括情感上的虐待,比如说冷暴力、心理上的虐待,比如用粗暴的语言责骂小孩、性虐待、家长照看疏忽、以及小孩做了大人才应该做的事情,这些都属于虐待的一种。“在东方人的传统理解当中,一个小孩子四五岁,开始承担起一个家的半边天,做饭洗衣服负责照顾生病的家人,是道德楷模的典型。但是在新西兰,这样的做法其实是违法的。虽然我们鼓励孩子适当承担家务劳动,但如果要承担起一个家的家务,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和社会活动的话,那显然就是违反法律了。”她说。
Grace说:“一般如果遇到有虐待孩子的情况,我们都会跟父母第一时间进行沟通,如果他们愿意配合,我们会给他们提供一些指导,让他们去参与所在社区组织的家长指导课。这些社区组织会派出专门的社工,来帮助和指导这些家长,从而保证他们不再有虐待行为。 一般的家长都比较配合,如果有非常不配合,我们还需要孩子的其他亲属或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沟通,情节严重的就必须要上诉到法院了。”
告诫
有的中国人看到洋人小朋友可爱,往往会想着去摸摸人家头,或者去抱抱人家。但是未经家长的允许,去触碰小朋友的头或者身体,在新西兰是很忌讳的。
再有,一些中国人在跟小朋友聊天的时候,往往喜欢对小朋友说。“你妈妈不要你了,跟我走吧。”这类的话,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尤其是登门拜访亲友的时候,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
华人家长们要及时地与幼儿园,学校和医院保持沟通,让学校老师了解自己的家庭和文化背景,并不断地学习新西兰的人文社会和法律知识。如果依然保持以前的教育小孩的思想,例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观念,在新西兰家长很有可能因此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
要知道,新西兰社会整体对于虐待小孩是非常严肃认真对待的。有时候,即使是胎记,都有可能会被老师问长问短,因为洋人小孩很少有胎记,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胎记这个东西。所以,有效地与学校和社区保持沟通,出现问题时,及时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咨询,是非常重要的。
后续
事情发生至今已经两周,丁先生和太太还没能见大儿子一面。丁太太表示,现在只想要孩子回家,大儿子内心里肯定是想回来的,就是担心妈妈会不会骂我,爸爸会不会再凶我,肯定不知道我们已经急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