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许兴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业成就与人格形成。目前,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领域产生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对教师心理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全新的网络环境,如何加强教师对环境变化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对新技术的快速学习与应用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全新课题。
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协调一致,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心理状态。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的完整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特质。
心理健康标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在网络化时代,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第一,适应教师角色定位,热爱教师职业。网络时代人们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选择性,选择教师职业,就要热爱教育工作,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才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适应网络环境变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学工作、学生管理、教学环境都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教师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迎接挑战与机遇。第三,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善于排解不良情绪。网络是开放性平台,各种社交软件广泛应用,使沟通更加便捷,也使得人际关系环境更为复杂,教师要学会自我心理维护和调适,调节和转移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境。
网络环境下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需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基于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等特征,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产生巨大冲击。教师知识结构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加深了教师的畏难情绪;教师的教学手段跟不上新技能新技术发展的速度,使教师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多渠道性,使教师产生深层次的危机感。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事业需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承担着众多角色职责,需要具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优秀组织管理能力、卓越人际交往能力、较强自我调控能力、灵活角色转换能力等众多能力素质。一旦教师能力素质达不到要求,就会造成心理冲突;教师多方位角色的转换错位,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教师心理调控能力不足,心理健康知识与疏导渠道的缺乏,也使其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治疗。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爱我国教师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需要。教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教育改革、职业竞争、生存压力、人际交往压力、身体健康压力、多元价值观冲击等各方面压力,如果心理素质欠佳,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就会产生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负面情绪,呈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症状,严重威胁教师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