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贻伦
闽南网3月1日讯 来自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泉州市目前缺工约达6.3万人,而最缺的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缺工,并不是新话题,泉州政府部门年年都采取各项举措,包括组织企业出省招工等,然而缺工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海归张贻伦看来,企业缺工,最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无序经营。他认为,应借鉴外国模式,从学校里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长远发展。
在昨天泉州市政府工作会议上,泉州市副市长林伯前也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可借用现代通讯手段,创新劳务交流、招工模式,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或许更能缓解企业缺工现象。
【海外视角】
改变经营模式深度发展校企合作
粗放型的管理,只是掠夺劳动者的力量。人海战术的经营模式一直不改,会长期处于缺工的状态。
泉州企业很多,却一直存在缺工的现象。其实,企业的自身定位很重要,粗放型的管理,只是掠夺劳动者的力量。人海战术的经营模式一直不改,会长期处于缺工的状态。
我觉得,缺工的现象促使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为企业服务,企业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是一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但目前合作效果不够好。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还可以更进一步。比如在与电力公司合作的时候,可以增加对研究的投入,并以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让有兴趣的教师搞科研、做项目,以此达到双赢的效果。
企业的招考宣讲会效果不佳对缺工也有影响。大型企业不愿来泉州普通院校招聘,学生对于小企业的兴趣不大,双方的参与度不高,导致恶性循环。在英国,高校里会举行毕业作品展示,企业高管、人力总监等到现场直接衡量人才的能力,满意的直接下聘书。政府也设有专门的项目部门,学生可以将作品投入科学技术资源库,有需求的企业直接去找。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校企合作方式。
当然,如何留住优秀员工,对员工循环利用,使其价值不断提升,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般员工的管理知识不够,很多政策到基层就变成了一纸空文,落实不了。因此,加强员工的培训很重要。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企业选择各司其职的人员工作模式,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极高,通常都会提前安排好来年的工作任务,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