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患病阿婆家
距离江池村不远的人民村,一样交通不便。4天前,赖金土曾来过这个村,5月31日下午重返该村,去看望一个七旬的患病阿婆。
阿婆名叫苏廷秀,一直和老伴相依为命,老两口没生育,抱养的儿子一家住在绵阳。地震发生时,老伴被压断了3根手指,还压伤了腰,被送进了医院,她也不知道是哪家医院。苏廷秀双脚患有严重的风湿病,走路得靠拐杖。
5月26日,赖金土和刚认识的志愿者何建勋一起,来到老人的家,给了老人500元钱。随后,两人又从山外买了些大米和几箱矿泉水给老人送来。阿婆有没有人照顾?她每天能吃到饭吗?这是赖金土最放心不下的。赖金土第三次来到老人的棚屋,看到几位邻居在轮流照顾阿婆的生活起居。这次赖金土又给了老人300元,只是老伴仍没消息。
这一天,他走访了8户村民,发放爱心款8600元。
影响·反响
网友:个人发善款与机构救助并行不悖
“应该说,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民间慈善力量凸显出了爱无定势善无定法的恢宏与庞大。赖金土携28万元现金深入灾区寻找捐助对象,本质上是爱无定势善无定法的延续和丰富,怎样筹措善款、怎样发放善款,是赖金土的个人选择,不过是善款拥有者的自由选择而已。”
这是新华网网友“燕农”的观点,在“燕农”看来,赖金土亲手发放善款与慈善机构并行不悖,一个是民间自发的,一个是慈善组织的,前者要遵循公民善意与公民责任的规则,后者要遵循相关法规制度;前者接受社会伦理道德的评判,后者接受有组织的监督审计,二者各承其责各受规范。
妻子:希望他早日平安回来
作出这个决定,用赖金土的话说,是“冲动的决定、成熟的考虑”。之所以冲动,是因为“5·12”那天,他在家里电视上看到地震灾情后,第一个想法是恨不得马上到灾区救人,甚至准备次日就出发,但冷静一想,他觉得筹集一笔钱支援灾区更重要。
走得匆忙,赖金土甚至来不及详细跟妻子说这事。前天,在灾区一个农村里,赖金土拨通了妻子的电话,说了自己在灾区的情况。记者联系上他的妻子潘女士时,她说此刻最想跟老公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希望他尽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然后早点平安回来。”
朋友:难以苟同他是炒作的观点
赖金土的一位朋友,在大学当老师,也是此次捐款的倡议者之一,不愿具名的他看到本报报道后,给记者发来短信,“阿土(对赖金土的称呼)是一位平凡而正直的人,他年少失去双亲,一个人承担起一个家庭,因此他内心深处有一种特别朴实和简单的爱,以及对这种爱的渴望,让我们默默支持,让他继续去散发这种平凡、纯净、简单和朴实的爱。”
赖金土的另一位朋友钟先生也看到了报道,对网络上一些网友说他是商业公关或个人炒作的观点表示难以苟同。“28万元现金并非赖金土一人所有,也非晋江一地所筹,他连自己公司的名称都不公布,为谁公关、为哪个品牌炒作?”钟先生说,对于办企业的人来说,捐一点钱不难,但像赖金土那样一个个村庄去走,有选择地一户户去发钱,需要时间、耐心,还要能吃苦,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有什么不好?
对话赖金土
善举缘于小时苦难经历
记者:这笔钱是朋友们一起筹集的,那么徒步进灾区发钱的想法是谁提出的?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
赖金土:这个想法是我最先提出的,首先得到身边一些朋友的支持,然后支持的人越来越多,有些钱是朋友帮助筹集的,说实话,这笔钱到底有多少人捐,我不知道。到灾区去发放物资,我的想法很简单,要把钱发给最需要的灾民,最好是交通工具不到的地方,越偏远越好,至于选择进村发放,我可以面对面,点对点,知道谁更需要,这样做,来得直接、简单。
记者:出发前,家人支持吗?
赖金土:我要特别感谢我奶奶,我从小就是她带大,她特别疼我,她今年已经81岁了。我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奶奶时,她看了我很久,我以为她要阻拦我,当时我有些紧张,没想到奶奶最后说,这是件好事,但路上要注意安全。这句话,我记得特别牢。
记者:你给灾区学生发钱时,特别大方,为什么?
赖金土:这跟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10岁时母亲死了,20岁时父亲死了,继母也早逝。20岁时,家庭重担全压在我身上,我根本没机会上大学。因此,我看到自己的弟妹读书成绩好,心里特别安慰,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没书读,就想到自己,觉得应该帮帮他们。
记者:这几天,你成了网络上的名人,你怎么看这样的效应?
赖金土:说心里话,我非常害怕宣传,更不要说炒作,那样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只是受朋友之托,凭自己的喜爱做喜欢的事,我不是李连杰,没有那么多时间做慈善,也不是许荣茂,没那么多财富,我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像我这样尽一份爱心的人很多。如果媒体、网络炒作我,有人会认为我别有用心,我会承受不住。我希望能默默地把这件事做完。(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李贤斌 谢向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