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提琴家王健的身上,儒雅的东方文人气质是面子,其实骨子里藏着一股强劲的侠者之风。当他拉起那把1622年制造的阿玛蒂大提琴,低沉而坚韧的乐声在琴弓下流淌出来,音乐在震动,气场在释放,情绪在挣扎,一种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在舞台上迅速扩散。
9月16日晚,杭州爱乐乐团2016-2017音乐季开幕音乐会在杭州大剧院隆重上演。“大提琴侠”王健以德沃夏克的登峰造极之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携手杭州爱乐乐团开启了新乐季的大幕。这是王健和杭州爱乐乐团的第五次合作,不过这次他的身份不再仅仅是特邀嘉宾了,而是本次音乐季的驻团艺术家。
演绎德沃夏克巅峰之作,以东方色彩驰骋世界乐坛
在当晚的新乐季开幕音乐会上,开场一曲热烈欢快的德沃夏克《狂欢节序曲》终了,王健拿着那把古董级大提琴,缓缓走上舞台,一亮相就收获了全场乐迷雷鸣般的掌声。此次王健奏响的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音乐巨构,是大提琴协奏曲的典范之作。
如果说杜普蕾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杯香醇的红酒,马友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一个恣肆的狂梦,那么王健的版本东方色彩更浓烈些,每个音符更饱满些,强得刚劲有力,弱则含蓄多情。他在右手换弓、换弦、运弓、发音点的选择堪称顶级,并具有独特的演奏技巧,暗合东方美学,沉稳之中不失大气。
舞台上的王健,时而闭目,时而蹙眉,时而挣扎,这种忘我的激情和狂放,深深感染着现场观众。虽然他演奏过无数次《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但每次呈现在舞台上的版本都不一样,这次也不例外。他在上台之前,都要先“格式化”自己,把内心排空后开始对之有新的理解。
在王健看来,音乐家应该越被动越好。他总是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先被震动,然后通过演奏技巧和经验,再把这个震动反射给观众。而且每次听同一首曲子,震动的点又都不太一样,所以每次演出的状态也会焕然一新。
在一轮轮经久不息的欢呼和掌声中,王健返场近十次,加演了两首巴赫的经典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节选)。尤其是《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因为演奏难度极高,现场听到该作品的几率不到10%。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竟然让杭州观众给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