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讯 昨日是正月十三,同安莲花村叶氏祖祠“装瓯”,一座座以竹筐为底座,用食物堆高呈塔状的“肉山”颇为壮观。正月十五当天,西塘社区祖祠也将装瓯,规模盛大,几十座“肉山”司空见惯……这种在元宵节期间较为集中展示的“装瓯”民俗,既抒发装瓯人心怀感恩之心,又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同安的装瓯祭祖习俗也被列入市“非遗”名录。
据了解,从正月初二起,同安就有宗祠陆续“装瓯”,元宵当天“装瓯”最为集中。“比过年还热闹呢。”家在西塘社区的文化工作者张荣森对该民俗颇有研究。他说,西塘的装瓯民俗,可追溯至明代,代代相传,并成为该村的一大民俗活动盛事。该民俗富有闽南地域特色,既表达对祖先的崇敬感恩之心,让香火延续,又是祈福祝愿,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张荣森说,用于装瓯的多为熟食,品种丰富,猪、羊、鸡、鸭、海鲜等一应俱全,并经过用心装饰堆高,在祖祠内竞相亮相,十分热闹。装瓯隔天,有装瓯的家庭还要用这些食物做成十多道美味佳肴,宴请亲朋好友与和睦邻里。装瓯的食物不仅用于宴请,展示期间也欢迎有人来“串瓯”,村中准备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女子往往会前来摘取食物品尝,希望借装瓯的喜气,也能为家族添丁。“装瓯”的同时,添男丁的人家还会在祖祠挂上灯笼,“数一数灯笼多少个,就知道这一年村里新添了多少男丁”。
专家说法
装瓯祭祖习俗有上千年历史
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说:装瓯也称丁瓯,装瓯祭祖习俗有上千年历史,在同安西塘、祥露、莲花、汀溪、吕厝以及翔安洪厝等村都有分布,影响甚广。最原始的装瓯用品有肉串、油饭,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被各种各样的食物所取代。2010年,该传统祭祖习俗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