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特区30年火炬奇迹:亩产35倍的“特区”

亩产超35倍的“试验田”

  这片特区的“试验田”,在今年20周岁时,交出了一组亮丽的数据。

  从1992年至2010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1.46亿元增加到1298.51亿元,增长800多倍;出口额从140万美元增加到113亿美元,增长8000多倍;这里以占厦门市不到1%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市35%的工业产值,去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每平方公里产值突破百亿元、福建省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开发区。

  比数字更为宝贵的是,不仅实现了亩产超35倍的产值奇迹,更为在极为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探索出了一条“高产田”的建设模式:

  从0.7平方公里的“星星之火”开始一路燎原,到1998年创新性地实施“一区多园”策略,如今,不仅软件园、北大生物园、创业园等先后动工,更有火炬翔安产业开发区、厦门高科技创新园等大手笔项目相继规划建设,火炬模式在厦门一路被快速复制。

  而在火炬的成功经验探索中,“一带一串”的产业集群磁体效应模式,尤受关注。

  “以龙头企业为内核,协调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于竞争力的配套企业,大家同在一屋檐下,亦敌亦友的竞合关系,最后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一厦门“火炬人”坚持火的引资模式,如今在各大产业区被广泛借鉴。

亲历者

何开钧,曾任厦门火炬园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科技部授予他“拓荒牛”称号

  龙山南路,白色的建筑,71岁的何开钧,坐在厦门市LED产业促进中心办公室。这位厦门最早的“火炬人”,至今保存着一叠老照片,他小心翼翼地从信封中取出,一张张给导报记者讲述着当时发生的事。

  1990年11月21日,何开钧正式上班组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公司,一个星期从各地“挖”来7个人,买了5辆自行车。“5辆自行车7个人”,成为火炬人筹建时的生动写照。何开钧笑称自己当时是“工头”,7个人骑着5辆自行车几乎把厦门的大街小巷都跑遍了。

  2001年,时任厦门火炬园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何开钧退休,科技部授予他“拓荒牛”的荣誉称号,这是福建省惟一的一个“拓荒牛”。

  “作为最早的一批火炬人,火炬高新区为我描绘了整个人生规划。我体会到,有规划和没规划大不一样,有规划才能有效形成合力,并为之奋斗。”何开钧如此认为。

  “目前,火炬高新区的一个个产业集群,都离不开火炬团队一次次预见性、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何开钧透露,在未来的5年,火炬高新区提出工业总产值拟突破3000亿元、GDP达到600亿元等一系列新目标,力争进一步成为特区开放创新的“排头兵”。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