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开始,岛内唯一的自然保护区——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的骑马山关上了大门。这意味着,保护区正式进入了封闭期,短时间内将不再对外向游客开放。
被称作“中国最美丽的鸟类”之一的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早在2000年就被列入国家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范围是栗喉蜂虎在厦门的主要繁殖地,也是它们在地球上最北的繁殖地。这是我市继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后,第二个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同时也是第一个设立在厦门岛内中心城区的市级自然保护区。
据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管理方——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介绍,两年来,在保护区内发现的栗喉蜂虎数量正呈下降趋势。据管理处介绍,每年4月至10月是栗喉蜂虎的繁殖期。栗喉蜂虎属于晚成鸟,雏鸟破壳而出后,发育还不充分,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要留在巢内由亲鸟喂养。此时,在骑马山筑巢的亲鸟通常要飞到5公里外的通屿湿地觅食后再返回哺育雏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展开对野生鸟类的保护工作本就有一定难度,在此期间,一些近距离的人为干扰常常让敏感的栗喉蜂虎育雏中断,最终影响了来厦繁殖的栗喉蜂虎的种群数量。
环保部门也通过本报提醒市民,为保护这些美丽的鸟类,请别擅自前往保护区与它们“亲密接触”。环保部门下一步将考虑在不影响鸟类生活的前提下,在保护区内安装部分监控设备,供爱鸟市民通过影像画面观赏栗喉蜂虎。
如果您爱它就别打扰它
本报曾多次报道、呼吁保护栗喉蜂虎希望游客理解保护区“闭门谢客”
现状
今年来厦繁殖的栗喉蜂虎只有40余只,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0余只,而这个数字与最高峰的200余只更是相距甚远
建议
市观鸟协会干事长表示,在观鸟的过程中,永远是“观”为主,少拍甚至不拍最好。现在不少观鸟者仅是因为猎奇心理前来拍摄,忽略了爱鸟、护鸟的初衷。建议还是以望远镜在远处观望最好
本报记者林雯
栗红色的喉部,黑色的过眼纹,蓝色的尾翼,绿色的背部和翅膀……这就是顶着“中国最美丽鸟儿”头衔的栗喉蜂虎。厦门是目前已知的栗喉蜂虎在全球纬度最北的繁殖地,但今年来厦繁殖的栗喉蜂虎只有40余只,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0余只。
上周开始,岛内唯一的自然保护区——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内的骑马山关上了大门。这意味着,保护区正式进入了封闭期,短时间内将不再对外向游客开放。管理处表示,待条件成熟,也可能解除封闭,但目前还没有具体日期。
保护区内栗喉蜂虎数量下降
2004年,厦门骑马山首度发现栗喉蜂虎。7年后,五缘湾栗喉蜂虎保护区成立。保护区范围包括骑马山四周规划道路内侧和通屿湿地五缘湾道以北、环岛干道以西、五缘湾西北侧支路及湖面西岸以东区域,总面积约40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栗喉蜂虎及其繁殖、觅食和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
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是我市继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后建立的第四个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第一个设立在厦门岛内的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除栗喉蜂虎分布外,还是厦门岛最重要的候鸟过境和越冬地,已记录的鸟类有11目35科135种,占厦门市鸟类种数的40%,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9种。
处于繁殖期内的栗喉蜂虎喜欢在岩壁上筑巢,五缘湾内的骑马山就成了它们的最佳选择。于是,这种美丽鸟儿每年到厦门来求偶、交配、产蛋、育雏,越来越多的“厦门籍”雏鸟也在繁殖期结束后从厦门飞向了世界各地。据悉,除了基础设施的修缮外,环保部门还将在保护区内加种地面植被,希望能为栗喉蜂虎吸引来更多蜜蜂、蜻蜓等食物。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年来,在保护区内发现的栗喉蜂虎数量正呈下降趋势。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管理方介绍,今年的繁殖期开始至今仅发现了40余只栗喉蜂虎“安身”于保护区内,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0余只,而这个数字与最高峰的200余只则更是相距甚远。
游客太过靠近栗喉蜂虎不敢回巢
保护区内的中心地带有一面满是洞穴的墙体,这就是繁殖期栗喉蜂虎的巢穴所在地。据市观鸟协会干事长“山鹰”介绍,正是由于巢穴处于人类容易接近的地方,忙于生儿育女的栗喉蜂虎才饱受打扰。
为满足鸟类爱好者的观鸟需求,有关部门在保护区内建有专供观鸟、拍照的棚子,但是,不少进入保护区的游客往往不愿只在规定区域活动,为求“亲密接触”,他们常常过度靠近鸟类。“山鹰”说,有人跑到巢穴的顶部拍摄,更有甚者直接拿小相机“贴”着洞口拍照,这样的近距离直接影响到栗喉蜂虎的生活,不听劝的人并不在少数。还有一些人,带着相机来,走的时候却留下了满地垃圾。
为了替厦门留住这种充满魅力的鸟类,有关部门聘请了保安,关闭了山门,暂时封闭保护区。但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消息是,就在上周末,有人因为进不了保护区,竟然脚踹大门,甚至还威胁称要殴打保安。
“观鸟,是为了爱鸟,而不是害鸟”这是“山鹰”在采访过程中反复强调的观点,处于繁殖期内的栗喉蜂虎在寻找到合适的对象后便进入洞穴中交配繁殖生产,一旦发现有人靠近,它们就会怕得不敢回巢。“山鹰”坦言,在观鸟的过程中,永远是“观”为主,少拍甚至不拍最好。但现在不少观鸟者仅是因为猎奇心理前来拍摄,而忽略了爱鸟、护鸟的初衷。他建议,还是以望远镜在远处观望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