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海上环卫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海漂垃圾治理效率。
十月的厦门,海天一色,碧波万顷,旖旎的滨海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在厦门海域,不时可见海上环卫船只往来穿梭作业,确保厦门碧海银滩始终保持颜值在线。
厦门市高度重视海域保洁工作,近年来持续完善国内领先的海上环卫机制,逐步形成海漂垃圾治理“厦门模式”,2025年1-8月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较2024年同期降低40.83%,持续保持全省最优水平。
强化投入
近岸海域保洁实现全覆盖
“嘟……”随着汽笛鸣响,每天清晨,厦门海上环卫站的机械清扫船离开环卫码头,驶入厦鼓海域,开始新一天海漂垃圾搜寻工作。
当发现海漂垃圾时,机工按下按钮,船上的翻斗扎入水面以下三五十厘米,将垃圾拦截,随后,翻斗再抬起,大致筛出其中的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后,倒入橙黄色的垃圾收集箱。
“厦鼓海域周边有鼓浪屿、鹭江道,是展示厦门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海域保洁的重点区域。”市环境卫生中心卫生科海域组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机械清扫船在海上打捞海漂垃圾外,还有一些小型保洁船在近岸海域巡回保洁。
厦门地处九龙江入海口,上游九龙江沿岸的水草、树枝顺流而下,成为厦门海域海漂垃圾的主要构成,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生活垃圾、渔业垃圾等。
早在1994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海上环卫站,开展海域保洁等工作。近年来,厦门加强投入保障,在2023年将海域保洁面积扩大到近岸海域全域230平方公里,实现海域保洁常态化、网格化、全覆盖。
目前,海上环卫站配备了作业人员140余人,环卫码头3座、吊卸点3个,无人机4台、机械清扫船8艘、巡查快艇2艘、小型保洁船舶44艘、作业车辆19部等设施设备,每日根据岸线公共视频、海漂垃圾预测预报、无人机巡查,结合智慧海上环卫平台,科学调度船舶巡回作业。
海上环卫站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对打捞清理上岸的海漂垃圾做到科学分类、日产日清。
科技赋能
智慧海上环卫系统高效运行
和在岸上的垃圾相比,海漂垃圾受风浪、潮汐等影响,漂浮不定,清理难度更大。如何保障海上作业安全?如何快速精准打捞清理海漂垃圾?厦门市环卫部门持续向科技要安全、要效率。
今年7月8日傍晚,强对流天气突袭厦门,局地阵风达8-12级。当时,海上环卫站100多名作业人员正驾驶着4艘大型机械保洁船和40艘小型保洁船在海域进行日常保洁作业。凭借智慧化监管体系准确预判、快速反应,所有人员和船舶安全撤离。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市环境卫生中心持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集成天气、潮汐等多元数据,及时向作业船舶发布预警信息;利用北斗、雷达、AI视觉识别等技术,开展船舶动态监控与碰撞预警;小型海域保洁船舶定位设备设置倾斜报警,同时,船员佩戴落水报警设备……一系列安全措施的落实,为海上环卫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走进海上环卫指挥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海漂垃圾的预测动向和移动轨迹,岸上调度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保持实时沟通。
海上环卫站建成了智慧海上环卫系统,通过模型预测、公共视频、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实时精准锁定海漂垃圾“动向”,为合理部署清扫保洁力量提供参考和指导,大大提高海漂垃圾治理效率。
2023年,厦门智慧海上环卫系统获评“2023中国环卫数字化转型典型示范优秀案例”;2024年,获中环协颁发的“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环境卫生行业实用技术年度典型案例”。
区域联动
加强九龙江入海口保洁
清晨,初升的太阳驱散了九龙江入海口的薄雾。在厦门海上环卫站,公共视频实时捕捉着九龙江入海口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垃圾聚集,将立即调集保洁船只向目标水域集结。
同饮一江水,共抓大保护。今年4月,厦门和漳州两地国企签署厦漳水域(九龙江入海口)保洁服务合作协议,两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漳州方面主要利用属地优势和小型保洁船只,负责九龙江河口狭小水域、岸滩、红树林区域保洁;而厦门方面则利用智慧海上平台和专业机械化保洁船舶优势,承接九龙江河口开阔水域保洁作业,既避免漳州重复配置机械保洁船,又将关口前移拦截打捞,有效减少九龙江漂入厦门湾的海漂垃圾。
海漂垃圾的有效治理,助力厦门东南部海域获评国家级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同安湾获评国家级第三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大嶝海域、西海域获评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厦门海上环卫“四化”治理机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
迈上新征程,海漂垃圾治理“厦门模式”将持续深化拓展,为美丽海湾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厦门日报记者 吴海奎 通讯员 李小燕 黄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