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毫米的高性能薄膜,是新能源电池的“安全铠甲”,是食品保鲜的“守护屏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新材料产业实力的“精度标尺”。长期以来,这把“标尺”的刻度由欧美日企业定义。
成长于厦门海沧的中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改写了这一格局: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构建一体化产业链,从掌握核心工艺到制定行业标准,再到敲开日本市场大门、在海外建厂拓展版图,最终以20%的全球市场份额,在方寸薄膜间刻下中国智造的印记,成为我国新材料自主化标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家级绿色工厂”。
技术破壁:在“终极考场”中淬炼硬实力
高性能膜材的核心竞争力,藏在微米级性能差异中。软包锂电池铝塑膜尼龙层——特种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BOPA),曾是国产替代的难点领域。这种材料对拉伸工艺、材料配方及核心性能指标如抗冲击、耐穿刺性的要求极高,而这些关键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中仑新材自成立以来便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成为全球极少数同时成熟掌握分步拉伸、机械同步拉伸及磁悬浮线性电机同步拉伸工艺的企业之一,并开创第五代低碳双向拉伸技术。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其核心产品PHA锂电膜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稳定量产,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如今,中仑新材已成为软包锂电池铝塑膜尼龙层的核心供应商,为铝塑膜国产化替代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中仑新材借此顺利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供应链,打破日本企业垄断局面。
中仑新材进军日本市场的过程堪称“极限闯关”。作为BOPA发源地,日本市场被全球膜企视作“终极考场”,技术壁垒极高。其部分企业抵触进口产品,标准甚至严苛到“一卷6000米膜仅容许1个直径大于0.5毫米的瑕疵”。当时国内尚无相关标准,中仑新材以日方要求为参照牵头细化行业标准,历经小试、中试、大试全流程打磨,最终敲开日本市场大门。如今,中仑新材已成为日本该领域最大的中国供应商,以实力改写了日本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认知。
截至目前,中仑新材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高分子功能性薄膜重点实验室,手握超过200项核心专利,牵头及参与制定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用数据印证了“膜”法突围的技术硬实力。
产业筑链:从原料到成品“全可控”
2022年,全球首条宽幅7.4米BOPA生产线在中仑新材厦门基地投产,更大的生产宽幅,意味着更大的技术难度和更高的生产效率。2025年3月,该公司研发出行业首款固态电池专用BOPA,填补行业技术空白。
“薄膜的性能不是‘造’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中仑新材的产业布局逻辑,直指新材料产业的核心规律——上游原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下游产品的品质。中仑新材构建了“高性能聚酰胺材料—功能性膜材”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环节可控,将性能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据介绍,在原料端,中仑新材生产的膜级、高速纺丝级聚酰胺材料具有“黏度稳定、分子量分布稳定、强度好”等特点,能按照下游需求进行源头创新和定制化生产。这种产业协同能力突破了传统生产“被动适配原料”的局限,实现依据目标性能“源头创新”,生产效率、产品稳定性显著提升。
在膜材端,中仑新材以双向拉伸技术为基础,形成丰富的产品矩阵。如,新能源膜材注重安全稳定,PHA锂电膜为软包电池提供强有力的抗冲击、耐穿刺保护。
一体化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使中仑新材的市场响应速度大幅提升,能够实现“配方调整—工艺优化—成品交付”全链条联动。凭此优势,中仑新材与安姆科、联合利华、双汇等行业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全球化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
全球布局:从标准制定到产能出海
从“跟跑者”转变为“标准制定者”,是中仑新材的关键跨越。中仑新材牵头制定《锂离子电池封装用尼龙薄膜》国家标准,结束行业此前“无标可依”的局面,推动整个产业向“高性能、高品质”发展。该公司还牵头及参与制定《双向拉伸聚乳酸薄膜》等10余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将“中国经验”固化为行业规则。
在全球布局方面,中仑新材完成了“三级跳”。从最初的产品出口,到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品牌出海”,再到如今启动印尼首个海外生产基地,成为其全球化战略布局的关键支点。
“选择印尼是为贴近东南亚市场需求、优化全球产能分配,这里经济活跃、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仑新材董事长杨清金表示,印尼基地一期规划两条生产线,将于2025年下半年、2026年陆续投产。投产后可缩短运输周期,将产品快速输送至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显著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国内前沿布局也同步推进。去年9月,中仑新材投资25亿元的新能源膜材项目在厦门海沧落地,项目聚焦超薄电容膜和复合集流体基膜的研发与生产。该项目首条生产线正处于最后的调试阶段,目前公司已获得多个意向订单,很快将有效填补国内超薄电容膜市场的供给缺口,加速相关领域国产替代进程。国内外布局相互呼应,将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助力形成高性能膜材产业集群。
如今,中仑新材已从厦门一家新材料企业成长为全球高性能膜材的领军力量,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杨清金介绍,未来,中仑新材将持续深化“产品、品牌、产能”出海战略,推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迈进:在产品端,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产品,以适配全球市场多元化需求,同时加大力度布局固态电池、人工智能、高端医疗、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关键材料;在市场端,巩固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发力新兴市场。
这场“膜”法突围充分证明:中国新材料产业的崛起,靠的是每一个技术节点的精益求精、每一个产业链环节的扎实耕耘,最终汇聚成改变产业格局的磅礴力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