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江头菜市场入口处的“彩恋食品”店内已亮起灯光,老板谢彩恋和家人正围着操作台忙碌:新鲜糯米研磨成浆的沙沙声、花生芝麻碾碎的浓香、草龟粿印敲击的清脆声响,交织成厦门古早味苏醒的“序曲”。在这家经营25年的小吃店里,一家三代人接力坚守,留住厦门经典味道。
20多年坚持“笨办法”
“揉面要能摸到颗粒感,馅料香得直钻鼻子,这才是老辈传下的规矩。”谢彩恋一边说,一边将刚蒸好的草龟粿码齐,翠绿的粿体上印着传统龟甲纹样,散发着鼠曲草与糯米的清香。
这款招牌点心从原料到成品出炉,需经近10个小时的纯手工制作——鼠曲草是她亲自包地栽种的,采摘后反复清洗研磨成泥,再与糯米粉混合,耐心揉捏,每一步都毫不含糊。
在快节奏的当下,不少商家改用机器预制或成品原料缩短工时,谢彩恋却始终坚持老法子,只为留住食材本真的味道。“(办法)笨是笨了点,但食材的本味骗不了人。”如今,谢彩恋和家人掌握了近百种点心的做法,从造型到口味,都是传统风味。
谢彩恋坦言,她早已习惯每天凌晨开工、深夜收摊的日子,掌心磨出的厚茧、鼻尖记住的香气,都是维系古早味的密码。
靠着好手艺,“彩恋食品”积累了不少忠实顾客,遇到闽南人的节庆,一天的订单可达近千单。谢彩恋告诉记者:“熟客们说,要想找小时候的味道,来彩恋准没错。还有熟客带新朋友来,指着点心说,这和30年前我奶奶买的一个味。”
年轻人接棒注入新活力
操作台前,30岁的小刘正跟着母亲谢彩恋学习调制炸枣馅料。小刘曾当过中学教师、摄影师,5年前,眼看家里的食品店缺人手,他与做企业管理工作的妻子一起辞职,回到小店,从头学起。
“做点心的步骤很繁琐,得格外仔细,但也格外纯粹。”小刘说,在他看来,辞去之前的工作一点也不可惜,比起从前每天抱着电脑回家吃饭,忙到没时间陪伴家人,现在能守着家人,每天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日子过得踏实多了。
这门手艺从小刘的奶奶传到他母亲,如今再传到他和妻子手中,可以说,这是他们三代人的情感纽带。小刘的加入为老店注入了新活力,他开通外卖平台,用镜头记录点心制作过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古早味故事”,渐渐吸引了大批年轻食客。
“有顾客说,只有在我们店里才能吃到小时候的古早味面包。”小刘说,每当听到这样的话,他心里满是成就感,也更明白了这份坚持与传承的分量。
(海西晨报记者叶子申实习生叶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