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头,坐落于翔安区金海街道最南端,是一个至今还保留着红砖大厝、古桥、老榕、庙宇、宗祠等历史文化遗产的闽南海港侨村。
百年前,这里曾是舟船往来的古渡。如今随着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纷纷进驻,为这个古朴的“最美乡村”带来前沿的当代艺术氛围,澳头的文化基因被不断地激活,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艺术部落。
打造特色美术馆
感受前沿艺术潮流
澳头社区的面积约1.08平方公里,却有不少富有当代特色的展览馆、美术馆。超旷美术馆、容美术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走进超旷美术馆,醒目的超旷石映入眼帘,石头上的“超旷”二字是生于澳头村的清代名臣苏廷玉所题的复刻版,有超然旷达之意。
这个美术馆的前身是澳头的“转产就业基地”,通过设计改造,华丽变身成为如今集超旷晓学堂图书馆、爱乐展馆、展览活动区、多功能厅等于一体的超旷美术馆,吸引了小螺号合唱团、爱乐乐团等多元艺术团体入驻。
2018年,艺术家陈文令带着数百件作品回到厦门,在澳头举办了“有限与无限”作品展,这是超旷美术馆开馆的第一个主题展。此后,展现海洋历史文化艺术之旅的大型船模展、体现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厦门地区濒危野生鸟类图片展、澳头特色小镇人文艺术展等相继在这里展出。近日,见证翔安蝶变的翔安建区20周年主题展也在此落下帷幕。
在超旷美术馆还藏着一个最靠近海的图书馆——超旷晓学堂图书馆。满墙的木质书架上陈列摆放着近万册藏书,木头的清香、书页的油墨香和着淡淡的海风,扑鼻而来。图书馆以书链接澳头社区的艺术、文化、音乐生活,而海洋文化类书籍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容美术馆”因为院内有三棵大榕树,取谐音“容”而得名,蕴含包容之意。容美术馆的建造颇有中国山水庭院图的韵味,院内池塘、榕树、金鱼相映成趣。2018年,中国当代书画家陈春勇入驻澳头,创办了容美术馆,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具有现代化视角、国际化标准的艺术空间。
古厝变身村史馆
活化在地人文
坐落于怀远湖畔的澳头村史馆,原为蒋氏小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因其坐西向东,是澳头社区唯一向东朝向的古厝,又称“向东厝”。馆内布置古雅大方,主展厅内陈列着当代艺术家伊玄历时一年创作的水墨画——《澳头人文十二景观》条屏,以水墨丹青描绘澳头村的历史。
伊玄第一次来到澳头是2004年,古朴自然的生态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十年,伊玄多次来拜访澳头人、艺术家苏遥,对苏遥回归故土、潜心创作且热心于乡村共建的精神大为赞赏。2016年,在苏遥的引荐、翔安区政府的邀请下,伊玄和李俐也开始为澳头乡建文化出谋划策。2017年,经过改造,古厝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澳头村史馆。“之所以选择澳头,不仅是因为它的乡村气息、大格局文化规划和发展前景,同时也想寻找乡村慢生活的平衡和东方美学的回归。”澳头村史馆馆长李俐如是说。
澳头村史馆开馆以来,策划多个特色主题展览和活动,如吴艺明大漆手作艺术展、郭永进玄妙冰花摄影艺术展、身体游牧计划活动、色空鼓教学活动等,从多个方面在澳头打造一个“活化艺术生活综合体”。同时,村史馆还打造了一个复合空间,将整个空间营造成为“人在之中”的总体艺术。李俐说,除展品外,空间美学、空间与展品的关系、观众的体验,也是村史馆活化乡建营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落名片
澳头社区
澳头社区环湖而居,房屋及艺术空间错落有致。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三海一侨”即海港、海防、海鲜及侨乡文化。目前拥有超旷美术馆、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容美术馆等13个艺术空间,并不定期举办公益展览,开展研学、亲子活动、艺术培训等,是厦门岛外国内外艺术文化工作者的聚集地。与此同时,澳头社区还拥有文化遗址1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1项。
记者手记
小渔村 文化范
踩着青石板路,漫步在澳头,看着水光潋滟的怀远湖,快节奏的生活仿佛被撕开了一个得以喘息的口子。外来文化没有打破渔村原有的古朴气质与宁静氛围,反倒是新鲜的当代艺术文化的注入,让这个小渔村散发出了别样韵味。古老建筑与当代艺术在这里和谐共生,让传统文化有了更时尚的表达,当代艺术有了更沉稳的落脚点。澳头,也为文旅融合如何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
人物故事
蒋永泰:连续七年操办澳头“春晚”
最近,澳头居民蒋永泰正在忙着筹备新一年的澳头侨乡“春晚”,这件事不知不觉他已连续操办了7年。而故事的源头还要从2017年说起。
澳头是闽南著名侨乡,有2万多华侨华人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蒋永泰回到澳头为侨服务,发现乡村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如果有城市的艺术家愿意来到渔村为百姓演出,该有多好”。2017年,恰巧有十多位艺术工作者组队从岛内到澳头找蒋永泰,“我灵机一动,这些朋友中有歌唱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我何不顺便组织他们免费为居民、归侨侨眷办一场文艺汇演呢?”蒋永泰的提议很快得到朋友们的积极响应,他自己也扛起策划组织演出的大旗——制作节目单、撰写主持稿,自掏腰包出资请人安装灯光、音响,布置舞美等。“从那次起,不知谁叫我‘总导演’,从此这顶帽子就戴在我头上,至今都摘不下来。”
平台小、经费有限,澳头侨乡“春晚”的规模自然无法与央视的“春晚”相比,但蒋永泰说,这是一个小舞台大世界的概念,“我们的节目在闽南传统特色和侨文化上下功夫,发掘了一批优秀节目,如南音表演《走马》《渔歌调·澳头情》等,还邀请了歌仔戏《侨批》前来助阵。希望通过文艺晚会来反映侨乡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讲述侨乡历史人文故事。”如今,澳头侨乡“春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从2022年开始,得到市侨联、翔安区侨联的支持,升格为由市侨联、区侨联联合主办,汇集更多侨界艺术作品。
一台公益性质的“春晚”为何能让蒋永泰坚持7年?“是居民、海外侨胞观看的热情。”蒋永泰说,在网络播出后,浏览观看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今年1月22日,华人头条面向海外70多个国家进行全球网络视频直播,累计总浏览量超过了218.4万。还有不少海外侨胞踊跃加入进来,参与节目互动,苏钊俊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多次在太平洋海底拍摄视频向澳头的乡亲们拜年。
蓝兰:引进北欧当代艺术 见证渔村发展奇迹
日前,作为厦门国际海洋周“海洋文化嘉年华”的配套活动之一——2023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展出,来自中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等国的32位艺术家,带来了多媒体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综合材料等55件不同形式的作品,让观众大饱眼福。
蓝兰,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多年来,她和丈夫、艺术家王彤致力于北欧与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一路参与缔造并见证了这个发生在海边渔村的艺术奇迹。2016年,刚刚回到厦门的蓝兰在尚未改建的蒋氏小宗举办了第一场名为“以海相连,包容共生”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当时,来围观的居民不少,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在我们来之前,这里的居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踏入美术馆。”
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一所被闲置的学校。改造后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艺术中心,随着艺术家的进驻、接地气又有互动性的展览、沙龙讲座和公益培训等,潜移默化改变着社区居民们,让他们在地就能触碰到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脉搏。他们也从不了解到逐渐能够欣赏当代艺术,甚至积极参与志愿活动、鼓励支持下一代学习艺术。
“艺术在澳头的土壤里长出了新的风景。”蓝兰说,现在很多居民都会带着朋友进来看展,有时候他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说比工作人员还要精彩得多,“全民艺术普及的工作总要有人做,现在我更加注重开展公益性质的社会美育活动,让艺术能够真正滋养人们的生活。”
(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 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