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市政协人资环农委的组织下,市政协农业界别和民革界别联合召开关于“加强闽台农业交流,促进我市种子种苗产业发展”界别协商,为助推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深化厦台种苗业融合发展
台湾现代农业发达,近年来,厦门与台湾积极深化种业交流合作,在新品种研发、资源利用、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和种子贸易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合作也面临挑战和压力。市政协委员、农业界别召集人葛小清指出:“厦门在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发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厦台在合作发展种苗业上大有可为。”
他建议,应大力推动台湾民间企业、地方农会和厦门的台企或内资企业合作,以智慧化、现代化全产业链整合为定位,从种苗产业的科研、生产、展示、营销、教育、文旅等环节,有针对性地推动产业链招商,促成合作项目生成落地。积极填补产业空白,发展优质果苗繁育产业。同时,要鼓励种子种苗企业与两岸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重大育种技术攻关,建设商业化育种创新平台,打造两岸种子种苗产业新高地。
大力发展特色种业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许多委员建议厦门要大力发展特色种业。
“可食用花卉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正在兴起,我市也有集美的铁皮石斛花、同安的食用玫瑰等,很有特色且效益可观,建议加强可食用花卉产业的扶持力度。”农业界别委员明艳林认为,厦门应加强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食用花卉新品种,并加强深加工产品开发,发展药食两用花卉功能性产品的产业。市政协常委、民革市委主委程明提出,要重视农业品牌和种子种苗产业研发生产的司法保护,打击侵权行为,维护合法权益。
除了陆地,依山傍海的厦门还有良好的水产种苗业发展基础。民革界别委员涂崇禹建议,我市应对水产种业企业在商业育种、应用型研发、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金融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要分种类建设“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开展高效生态养殖技术相关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从源头提高水产育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厦门日报记者 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