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农民工代表蔡月英、张志峰、戴海琴(从左至右)
导报讯(记者钱玲玲/文常海军/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你在多么不起眼的岗位上工作,都有机会站到国家级的领奖台上。
厦门的6位普通农民工,刚刚在全国众多农民工中脱颖而出,获评“全国优秀农民工”;已吸纳1800多名农民工就业的同安区企业——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也获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昨天下午,厦门举行颁奖仪式和座谈会,为他们颁发奖牌、奖状。
海峡导报记者注意到,获奖的这6位农民工,都工作在厦门的各条基层战线上——蔡月英是环卫组长,十几年来,她用掉了1800多把扫帚,清扫的道路面积相当于“10个鼓浪屿”;陈银镇通过在农业领域创业,13年来先后带动100多户相关农户共同创业,为周边农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朱根才是家政工人;王艺民是建筑工地的项目经理助理;戴海琴是车间质检组长;张志峰是车间班组长。
在最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却不断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也逐步实现了自己事业上的成就。
依据人社部和公安部的通知,“全国优秀农民工”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由原籍地迁入就业地。昨日,厦门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副处长陈义勇也来到现场,当场为农民工们讲解落户政策,农民工本人及其家人都可依据规定在厦门落户。“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有两个愿望,一是为厦门多做贡献,二是在厦门落户,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张志峰兴奋地说。
人物特写
来自河南山区的普通农民
在厦门家政业闯出一片天
朱根才,河南南召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十八年前,初到厦门的朱根才人生地不熟,巧遇孔雀河家政公司招工,就这样进入了家政行业。
从最初的搬运工开始干起,不怕脏不怕累,哪里有活往哪跑。厦门的夏天气温多在三四十摄氏度,朱根才骑着电动车,背着他的百宝工具箱,走街串巷服务客户。
搬运工作看着简单,实际操作中,大件货物上高楼困难,贵重物品须规范打包,专业性、技术性缺一不可,碰到孤寡老人和要求较高的客户,朱根才总不厌其烦地整理搬运。遇上台风天,客户家里水电故障、马桶堵死、小区地下管道需要疏通,朱根才也总是冲锋在前。也正是有了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很多客户点名要他上门服务。
朱根才说,他最初的梦想也就是每个月能赚到2000元,做梦也没想到如今能获得这么大的荣誉。每次回老家,朱根才总是宣传厦门,宣传家政行业。在他的带动下,很多老乡都来到厦门工作,扎根成为了快乐的“新厦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