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门市曾学文三摘曹禺奖 四度斩获“文华奖”

来源:海西晨报 2018-04-25 08:12 http://www.mnw.cn/

­  曾学文(左)与戏剧演员交流。

­  曾学文把木偶戏元素融入戏剧创作中。

­  三度摘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和“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四度斩获“文华奖”,曾学文获奖无数。为何能屡获业界偏爱?他认为,因为这些作品脚踏实地。

­  作为厦门人,曾学文对闽南这片热土爱得深沉。他的作品中不乏闽南元素,为演员留下创作二度空间;剧情折射当下社会问题,为观众打开一扇多彩窗口。“后劲十足”是曾学文作品的一大标签,不少作品成为许多剧团的保留剧目,演出时间长达数年。

­  多元化传承

­  赋予千年曲艺一抹时代亮色

­  歌仔戏《邵江海》《蝴蝶之恋》、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南音乐舞《长恨歌》《情归何处》、小剧场话剧《日子》……曾学文创作戏剧已有30年,不少作品成为经典。这些经典剧目从何而来?曾学文说,全靠“改”。

­  编剧行业有一句顺口溜:“一稿二稿基础很好,三稿四稿问题不少,五稿六稿全部推倒,七搞八搞回到一稿,九稿十稿不如拉倒。”很多剧作者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早早便放弃了修改,但曾学文从收集素材、创作到反复修改,常常要耗费三四年。

­  除了对每一部作品精益求精之外,曾学文还积极探寻传统艺术在当下的发展之路。他为厦门南乐团创作的南音乐舞《长恨歌》,一改千年南音传统坐唱的单调形式,与音乐舞蹈艺术相结合,让这一流传千年的曲艺有了时代的亮色,一举摘得“文华奖”。厦门南乐团因此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南音发展也由此开启了创新之路。

­  “好听好看”是观众给予曾学文戏剧最多的评价。而要让戏剧好看,除了故事精彩外,演员的表演同样重要。曾学文说,在戏剧创作中,他会精心编排,为演员留下二度创作空间。例如《蝴蝶之恋》讲述了一对恋人分隔两岸的故事,曾学文以典故《梁山伯与祝英台》串联起整部剧,为演员载歌载舞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  两岸并蒂花

­  联结文化血脉戏曲全面合作

­  曾学文作品频频,创作源泉好似源源不断。曾学文说,他会研究闽台地方戏剧,不断吸收闽南元素养分。在新创作的剧本《侨批》中,曾学文加入了闽南的木偶戏技艺,戏中,木偶戏成了男女主角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人物塑造更具生活质感。

­  戏剧创作的宗旨是什么?曾学文说,社会现实有许多不完美,他想通过戏剧来呈现精神价值中的美和善,传递新时代的正能量。正如其笔下古道热肠的“阿搭嫂”,是他对举国热议的“老人该不该扶”的叩问,表现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可贵。

­  此外,作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积极推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助推两岸戏剧合作。其创作的《蝴蝶之恋》,开启海峡两岸戏曲全面合作的先河,成为文化部对台交流重点项目。而去年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高甲戏《大稻埕》也是两岸合作的新成果。(海西晨报 记者 彭怡郡)

­  本版图片:记者唐光峰摄

­  曾学文

­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

­  2014-2016年度厦门市劳动模范

原标题: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三摘曹禺奖
责任编辑:柯金定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烽火侨心”展在陈嘉庚纪念馆举办
  • 超百名博士后鹭岛寻机遇 为厦门注入强劲“
  • 翔安区新店街道(洪琳湖)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世遗泉州|名居·石狮杨家大楼(视频)
    世遗泉州|名居·石狮杨家大楼(视频)
    泉州知创园正式开园(视频)
    泉州知创园正式开园(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永春特色文化产品闪耀海峡两岸文博会 东溪粕丸:一颗“思乡丸” 百年家乡味 永春佛手冬茶采收基本完成 生态好茶俏销 2025年安溪县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启动 “情暖童心”流动少年宫暨希望工程一堂课 人少景美价格优 错峰游迎来窗口期 ​永春达埔:“香”遇共富 激活发展新动 漳州:何聚“人才” 赋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