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厦门 > 厦门新闻 > 正文

厦华侨曾当贫穷剃头匠 逆袭成“印尼糖王”

来源:厦门日报 2016-08-29 07:59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  黄家花园旧照。

­  如今的黄家花园风采依旧。

­  黄家花园,1927年拍摄。

­  【名片】

­  黄家花园(今晃岩路27、29、31号)原为印尼华侨黄奕住1920年回国定居时兴建的别墅。黄奕住从林尔嘉手中购买晃岩路中德记洋行楼房,改建为如今的黄家花园,占地12000平方米,共分为北、中、南三座住宅,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左右,呈中轴对称布置。整组建筑和园林在早期的洋人宅园基础上改建,在整体格局的改造中注入传统理念,建筑风格体现了鼓浪屿近代建筑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对时代流行建筑风格的追求。

­  斯人早已作古,庭院春色仍常新。

­  这片美轮美奂的洋房建筑群,起于四五米左右高的台地之上,任古榕、刺桐、香樟、修竹等绿植掩映,在经历近一百年的风雨后,依旧光彩照人。在不缺花园洋房、精致别墅的鼓浪屿上,这片被称作“黄家花园”的别墅院落,以其大气、豪华以及华洋相融的建筑风格,成为岛上最受人关注的别墅之一。这座被誉为“别墅中的别墅”的黄家花园,曾被诸多影视剧选为拍摄背景,成为富有和成功的代名词。

­  诚然,任何一座久经岁月磨砺的建筑,其背后必有一位别具传奇色彩之人的存在,也必定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传奇往事。时至今日,当我们经过这片花园时,不得不感慨它的始建者曾经拥有的财力和魄力。只是,时至今日可能鲜有人了解他的经历——一位贫穷的农家子弟,如何一路打拼奋进,将苦难的命运成功逆袭。

­  一座建筑紧连一个家族!今天,我们所讲的往事,可以说,是始建者令人称道的个人奋斗史。当然,故事还要从黄家花园的建造者,曾经的剃头匠黄奕住说起。

­  下南洋 贫穷剃头匠改行做商贩

­  如果不是当初在理发时那一刀的失误,也许真的不会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黄奕住走进历史,更不会有如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黄家花园。

­  家境贫寒而人丁又太“兴旺”,让作为长子的南安小子黄奕住不得不早早辍学来帮助父母。从12岁开始和伯父黄伯顺学理发,到三年后出师单干,年轻的黄奕住一路并没有出什么岔子,还小小地博了个“剃头住”的称号。然而,这几年的理发生涯,似乎并不能让这个贫寒的家光景更好一些。每天挑着理发担子,沿村串乡,上门服务,既辛苦,收入又很微薄,仅仅只能补贴家用。

­  那是1884年的某一天,年仅16岁的黄奕住刚出师一年,当地一个豪绅理发时的一声咳嗽,让黄奕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修容的时候,黄奕住像往常一样小心翼翼地用刮刀在豪绅脸上游走。突然不知为何,豪绅一声咳嗽,这一咳不要紧,锋利的刮刀刹那间走过豪绅颤抖的脸,一道血痕出现,随之传来一声疼痛的叫声,黄奕住立马惊呆了。暴躁的豪绅一阵谩骂,后面的事情可想而知。得知豪绅的谩骂和恐吓,一家人既担心又煎熬。而年轻的剃头匠则异常冷静:“我下南洋去吧,还能找条活路。”事实上,黄奕住内心早就埋下了下南洋的种子。在这几年的剃头匠生涯中,他已经太多次听别人说华人去东南亚淘金的事情。于是,父亲卖掉一丘田,将36个银元拿给他做盘缠。

­  初到新加坡的黄奕住住在一名开商店的乡亲家中,依旧将理发视为主业,尽管勤恳,但只会理发的他到1886年春天,一年辛苦挣下的钱甚至不够偿还来南洋时欠下的船票钱。直到有一天,来理发的老华侨魏嘉寿建议黄奕住改行做商贩,还借了他5盾钱作为本钱,剃头担子里的理发工具才被彻底地抛入了大海。随之出现了挑着货郎担子的小贩黄奕住。

­  做了几年的叫卖小贩,黄奕住开始摆摊当起了“坐商”。在1890年,黄奕住开始卖蔬菜和杂货,办起了自己的杂货店并挂名“日兴”,而这个牌号日后也成了厦门人耳熟能详的大银号的招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奕住抓住商机进入糖业,通过精心经营,到1913年,他已经成为三宝垄四大糖商之一。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荷兰殖民政府在印尼的掠夺政策,让黄奕住萌生了回国之心,于是在1919年,他举家回厦定居在鼓浪屿。

­  回到鼓浪屿后,黄奕住先后投资筹建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先进的市政项目,与当年许多定居鼓浪屿、满怀爱国热情的华侨名流一起,逐步成为鼓浪屿、厦门乃至闽南地区公共设施建设、工商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  归故里 扎根鼓浪屿建别墅洋房

­  黄家花园最初并没有如今的样貌和格局,它仅仅是一栋英商洋行副经理的住宅。黄奕住1919年刚到鼓浪屿的时候,暂时无处安身,就先买下了这栋房子。当年8月,他又在这座宅子两侧建了两座对称的别墅,称为“南北楼”。当然,黄奕住并不满足于此,千万身家的他其实早就想好,要把黄家的别墅建成鼓浪屿所有别墅中最耀眼的一座。于是,他请了中外工程师来设计,从上海请来建筑公司承建,将原来的这栋房子拆掉,新建了如今被称为“中楼”的砖石结构的别墅。

­  黄家花园虽为西洋式的花园洋房,但从总体布局来看,它依旧是中式的:以中轴线对称的格局,也正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在建筑上的体现。这三栋别墅都有独立的庭园空间,小花园连在一起又成为一个长方形的大花园。园内有西式花圃、喷泉雕塑以及中式假山,俨然中国传统园林元素与西方建筑美学相融合。而实际上,三栋别墅中,特别值得介绍的,还是拆掉而后重建的“中楼”,且不说它中西杂糅的建筑风格,光是选料就耗费了大笔钱财。当时选用的意大利进口大理石光可照人,如今近一百年后,依旧光彩如初。据说,光是这些大理石就花了数万银两,而这只是建造成本中的冰山一角。除石料外,其他如所用木料全为台湾红楠木,且工艺精湛,而室内的各种装饰,自不必说。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豪华与精致,黄家花园才赢得“鼓浪屿第一别墅”的美誉吧。

­  富丽堂皇的别墅洋房,成为黄家显赫地位的象征。曾经被迫离家的剃头匠,终于通过自己的打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许,在不知多少个安静的夜,黄奕住曾经凝视着卧室中的镜子,回望自己的峥嵘岁月,因为在这面明镜之上雕刻着剃刀、须刷等曾带给他生计的“救命伙计”。也许这些装饰才是黄家花园中最贵的饰品,毕竟它们在无声地表达着贫穷少年的奋斗发家史,铭记苦难,才懂得珍惜和进取!

­  【花絮】

­  黄奕住女儿黄萱

­  曾任陈寅恪助手

­  晚年回别墅终老

­  如果提到黄家花园,提到黄氏家族,最不能漏掉的便是黄奕住的女儿黄萱先生了。黄萱9岁时随父亲回鼓浪屿定居,后在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和林巧稚、周淑安都是校友。黄奕住也非常重视黄萱的教育,当时他还为女儿请了一批名儒教授传统文化,黄萱由此打下坚实的国学底子,这也使得她在若干年后,因“门风家学之优美”被国学大师陈寅恪请来协助做学问——黄萱后来为人所知,正是因为她给陈寅恪当了14年的学术助手,并帮助陈寅恪完成了巨著《柳如是别传》。陈寅恪曾毫不吝惜对她的称赞:若非她帮助,我便为完全废人,一事无成矣。黄萱63岁从中山大学退休,70岁的时候选择回鼓浪屿安度晚年,居住在漳州路的别墅中,2001年5月8日安然辞世。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厦门往返吉隆坡又添定期航线
  • 守好鹭岛的每一件文物
  •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馆 筼筜湖代表中国展示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大剧院召开首演前新闻发布会(视频)
    舞剧《海的一半》在泉州大剧院召开首演前新闻发布会(视频)
    《海的一半》来泉州啦!(视频)
    《海的一半》来泉州啦!(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赣闽首趟银发旅游专列入闽 182名旅客开启 智慧化生活照进现实——第五届消博会智能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应对关税冲击企业界 海洋渔业“三新”应用推广活动在榕举行 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举行会谈 习近平会见越南总理范明政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 习近平会见越南国会主席陈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