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闽南文化 > 历史文化 > 正文

以前盐是怎么来的?“老盐工”讲给你听

来源:石狮日报 2017-09-07 10:40 http://www.mnw.cn/

  8月30日,本报社区新闻版《咱厝曾有一个上千年历史的制盐场》讲到永宁岑兜浔美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一盐场直到2003年才关闭,如今它的遗址还在。那以前,这里有什么制盐工艺?日前,记者采访了永宁文史爱好者李显扬和曾经在岑兜盐场工作30多年的高武池,让他们带我们一起了解各个时期的不同制盐工艺。

  李显扬告诉记者,古时,东南沿海海盐生产有煎和晒两种方法,一般包括四道工序,即晒灰取卤、淋卤、试卤和煎(晒)成卤,其中前三道工序是获取盐卤的必备工序,而第四道就是煎(晒)盐。煎和晒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前者把盐卤放入锅里煮,使之蒸发后结晶成盐。晒则是利用阳光暴晒,使之蒸发结晶为盐。煎盐法是宋代的主要制盐法。

  而在宋末,福建大部分盐场都改为晒盐法,当时福建晋江浔美盐场、浯洲盐场也是最早从煎盐法向晒盐法转变的盐场。由于晒盐法大大地节省了柴火,盐的质量也得到大大提升,产量又翻了好几倍,因此岑兜浔美盐场生产的盐历来都以“优质、净、白”驰名。这种晒盐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清代中期,其部分工艺得到了改进,由最初的“埕漏法”改为“埕坎法”(“埕”是福建古时候盐场的叫法)。

  “埕漏法”是从煎盐法演变而来的,与煎盐法一样挑海水放在“漏池或溜池”(当时用来储藏卤水的池)进行卤水,而“埕坎法”直接把海水引入卤池内分层暴晒取卤。这方法比“埕漏法”少了好几道工序,因此工艺更先进。

  1958年到岑兜盐场工作且担任过场长的高武池说,他们当时制盐的工艺仍然是晒盐法中的“埕坎法”。首先要建两个大水库,每个水库可以储存三千吨的海水,沿着大水库做七个坎(目的是让大水库里的海水流出经过这些坎逐层暴晒,海水蒸发浓度增加,直至结晶成盐);另外还需建设四个小土炕(最后卤水流进土炕),土炕里头要放沙子,沙上面要放缸片或瓦片。盐就这样形成于缸片或瓦片上。盐形成后,由竹竿和车胎制作而成的“刮盐杆”刮盐。

  盐场工人干的都是苦力活。“我们在盐场要‘战天斗地’。涨潮时,要引入海水到水库里,如果退潮时,要用机械抽海水。太阳越大的时候,就要搅拌大水库里的海水,让海水均匀蒸发。”高武池讲述着盐场的故事,“一次暴风雨,因盐场堤坝坍塌,盐场所有工人组成一堵人墙堵住堤坝,直到大潮退去。在家里睡觉经常也不能睡得安稳,如果遇到下雨天,盐工就得赶快前往盐场抢收。”

  上世纪50年代,岑兜盐场有300000多平方米,工人100人左右。当时,盐场仍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对盐工非常重视,因此在吃大锅饭时期,每人可以多发两斤米的粮票。

  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不少地方又有了新的制盐工艺。(记者王秀婷)

原标题:以前盐是怎么来的?“老盐工”讲给你听
责任编辑:康妍园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清粉”情
  • 花包:比脸大的闽式糕点
  • 传承创新之火 点亮非遗之光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世遗泉州︱最美乡村·南安燎原村:星星之火 点亮民宿发展之势
    世遗泉州︱最美乡村·南安燎原村:星星之火 点亮民宿发展之势
    世遗泉州︱最美乡村·惠安东山:小渔村的蝶变
    世遗泉州︱最美乡村·惠安东山:小渔村的蝶变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武平:昂首阔步迈入“高铁时代” @厦门符合条件家庭 明天起保障性租赁房可 “征拆建管”一体化,打造连城新名片 使用全功能自助终端 软件园三期智慧办税 福建省第三批“最美乡村‘福’路”名单公 丁俊晖再轰单杆147不敌奥沙利文 无缘大师 长汀以“引绿、增绿、创绿”为抓手 产业 荣耀x50gt和华为nova12哪个好值得买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