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法之名》是赵冬苓近年创作中最喜欢也是最花费心血的一部作品,“法律是我天生的兴趣。”她直言,“我没有办法停止这份热爱,它对我来说如同手足”。只要与“法律”相关的题材,赵冬苓便会热血沸腾,愿意不计代价地埋头于创作之中,有机会就会去摸索尝试。赵冬苓也指出,目前市场上一些法律与法治题材相关的作品都缺乏“合理性”,她直言,“如果真的想要写好这类题材,必须下足工夫去研究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因法之名》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创作时既要保持政治的正确性,又要保证剧本的真实和严谨性,为此整个团队也是煞费苦心。
在创作剧本之初,为了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法律细节,赵冬苓便深入司法机关学习了解内部设置和工作流程,“检察院会对我的写作工作进行层层把关和指导。”她表示,“当时得到的更改意见足足有几页纸之多,我全部熟记于心。”平时一有空闲时间,她便会潜精研思,不“放过”任何一条法规、一例法条。《因法之名》中所有“罪行”与“处理”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条款,“我们的法律在不断完善,剧本也会时刻跟随法条法规更新”,赵冬苓笑称,“我也算是‘半个法律人’了。”
前期深入的调研和体验也给赵冬苓带来了灵感启发,“没有一件冤假错案是有人故意而为之或栽赃陷害”。她指出错案比例逐年下降,“国家的司法制度在逐渐完善。”所以在《因法之名》中,赵冬苓并没有故意“抹黑”,也没有刻意“颂扬”:“一个十足的‘恶人’或许会引发‘众人讨伐’。”但她表示希望通过真实来还原真相,“人性本善,我不想用哗众取宠的方式博得喝彩”。对赵冬苓来说,生活本身是个“对立体”,充斥着冲突而又填满了美好,“如何表现出这种‘矛盾’才是最关键的,通过‘无底线’的夸大人性恶或塑造虚妄的幸福和谐并不是现实主义。”
《因法之名》是赵冬苓编剧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个剧本,光故事大纲就反复更改了十四稿,在编剧行业里被称为“快手”的她完成整个剧本耗时一年之久。在写前六稿时就断了思路,感到“举步维艰”,不知如何继续完成,那段时间对于赵冬苓来说是“灰色”的。
赵冬苓坦言:“我一度怀疑自我,甚至感到绝望。但最终大家对于故事的肯定,给予我极大的鼓励。”不仅是剧本创作中的困难,这部作品在审查过程中也面临层层把关,几度传出播出消息,但一直却未能实现。当得知《因法之名》最终在北京卫视定档时,她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等待的过程对我来说太漫长了,这种煎熬的心情与创作时的痛苦根本无法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