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开放香飘远,壮家山歌代代传,三姐撒下山歌种,如今唱了几千年。”风光秀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自2016年撤市设区并入河池市以来,宜州借助区域城市功能调整的契机,打造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如今,这里河中舟楫川流,山上歌声飘荡,古镇人来人往,文化旅游红红火火。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宜州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75.1万人次,同比增长36.4%,实现旅游总消费56.59亿元,同比增长33.9%。
擦亮名片打响刘三姐文化品牌
三姐庙、三姐村、歌仙桥、仙女岩、会仙景区……在宜州,随处可见刘三姐相关景区景点。“桂林山水甲天下,宜州风光也不差。宜州不仅山水美,还有山歌顶呱呱。”宜州壮古佬风景区总经理潘红梅说,在壮乡,刘三姐传说妇孺皆知,山歌文化源远流长。
“以景观呈现文化符号,以场馆丰富文化体验,以基地传承文化遗产,以节庆打响文化品牌。”宜州区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刘三姐文化品牌中,宜州将刘三姐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并通过展示馆、博物园、影视城、传习基地等系列刘三姐主题“文化+旅游”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刘三姐文化体验。同时注重建立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成立传承中心,创建文化生态保护村,举办“人人唱山歌大赛”活动。此外,宜州每年举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怀远古镇中秋赏月民俗巡游和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经过培育,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展示宜州文化旅游形象的亮丽名片。“刘三姐故里”成为广西民族风情六大旅游品牌之一。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信息科技教育处副处长李志雄表示,刘三姐是壮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宜州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借助它的光环,带来客流量的同时,更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将它传承下去。
创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刘三姐故里的下枧河蜿蜒清澈,两岸山奇竹翠,美不胜收。下枧河的美,不仅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得益于当地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爱水护水新观念,保护国家水资源。生态和谐环境美,创建宜州好家园。”近年来,宜州运用山歌传唱来宣传爱水、亲水和护水的理念。在每个乡镇开展保护水资源山歌比赛,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在当地中小学校开展“水素养教育”山歌比赛,让中小学生从小养成爱江护河的良好习惯。
生态变好了,风景变美了,旅游更红火了。通过努力,下枧河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在2017年水利部宣教中心举办的首届“寻找最美家乡河”大型主题活动中,下枧河高票当选“最美家乡河”。依托下枧河流域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宜州已创建国家4A级景区4家,国家3A级景区2家。
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宜州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推动旅游助力扶贫攻坚。祥贝乡古文村一年四季开满鲜花,诗意盎然。近几年,古文村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贫困户资本入股合作社等形式,发动村民加盟旅游合作社,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
“通过参与合作社,村民可以获得四项收入:通过出租土地获得地租收益、通过就近务工获得劳务收入、通过售卖农副产品获得销售收入、通过门票股金分红获得资本收入,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古文村党支部书记覃昌忠介绍说。
古文村的变化是整个宜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目前,宜州有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6家,农家乐74家,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村、广西特色文化名村各1家。通过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
整合资源推动旅游相关产业融合
“青砖、黑瓦、白墙的明清建筑,古色古香,让人久久驻足,回味无穷。”8月20日,来自深圳的游客朱雯雯到宜州的第一站就选择怀远古镇。她说,最喜欢古镇的石板街、古码头和明清建筑那种悠远的历史感。
怀远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怀远古镇见证了宋“宜州买马”、李文茂反清败北、红七军进驻、白崇禧修桥等历史事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2013年,怀远古镇提出建设“广西新型城镇建设百强示范镇”“广西历史文化和旅游名镇”“中国民居建筑发展集中示范区”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开始整合资金修复古镇,同时还通过举办中秋万人供月祭祀活动、全国龙舟邀请赛、春节民俗大巡游活动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怀远古镇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怀远古镇是宜州发展文化旅游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宜州以巩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建设刘三姐文化旅游名城,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
“未来,宜州将从7个方面整合资源,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宜州区委书记翟红玲表示,宜州将打造旅游+工业、城镇、农业、文化、卫生、体育、扶贫等系列工程项目,挖掘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资源,搭建和提升系列旅游平台,丰富地区旅游产品。
按照规划,下一步,宜州将推进刘三姐故乡风情旅游区(核心区)、龙洲岛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下枧河旅游扶贫示范带等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狠抓旅游厕所、全域旅游交通“大环线”、特色景观廊道、汽车旅游营地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强化市场监管,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和旅游企业信用联合惩戒制度,推行旅游企业“红黑榜”制度,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常态化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