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们的文学生动地书写、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段历史之中。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朝气蓬勃、团结一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推出一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日前,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上,作协主席铁凝说。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被认为是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轫之作。40年后,作家叶梅依然记得这篇文章带给她的震撼。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张洁《沉重的翅膀》……这些写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获得巨大社会反响,“深刻影响了同时代的读者,为后人留下了真实鲜活的记忆,也唤起了大批文学青年对文学的向往和追随。”叶梅回忆。
同时,各种文学思潮、创作流派开始涌现。
诗人叶延滨深有感触:“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诗坛就是一本《诗刊》、一本年选、一篇年度评论、几本名家诗集,而现在全国有十余家公开发行的诗刊,数百种民间诗歌社团不定期出版的诗刊诗报。诗歌完全进入了大众生活,真正成为诗人的个性表达与创造。”
改革开放,为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的创作感应着时代“脉动”:《中国一个县》记录改革开放初期的前进足迹;《忧患八千万》反映国家扶贫攻坚计划;进入新世纪,他又创作了《站在辽宁舰的甲板上》《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等作品。
改革开放,也让中国文学置身于宏阔的国际文化背景中,建构新的格局。莫言、曹文轩、贾平凹、阎连科、麦家、刘慈欣……越来越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推介到国外,2012年,莫言更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有了更大影响力。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实现了从学习到对话的转变,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中国文学进入了新时代。”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孟繁华说。
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作家对本土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孟繁华介绍,近年来,诸多先锋文学作家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用心讲述中国故事。“余华、格非、苏童等不仅书写了这个时代巨大的变化,对人性的开掘和书写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今天,中国文学正向世界发出自己有力的声音、建构起自己鲜明的形象,正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中国作协副主席钱小芊说。(新华社记者 王鹏)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