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纳“投名状”
一个减法,算“因势利导”;一个加法,却显一厢情愿。要签FTA,与美国和日本的协商最具指标性和代表性。但经济谈判不单是请客吃饭,要拿出真金白银的利益交换,要纳经济上的“投名状”。有人概括说,台湾现成的“投名状”有两件。一是开放含瘦肉精的美猪进口,二是放水让福岛核灾食品“登台”。
美日就相关议题施加的压力,台当局已经多次领教过。殊不知,现在的蔡当局实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在野”时民进党就主打反对进口牌,如今拿到执政权就开放,等同自打嘴巴。从近期处理核灾食品进口的争议看,当局已经焦头烂额,要说服民众打消危害健康的疑虑,根本是难上加难。
再说,美国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另按照美总统特朗普的计划,想要跟美国做生意,台湾厂商必须扩大对美投资,利弊未卜。更有甚者,特朗普主张贸易保护主义,这对以出口为导向的台湾经济影响甚大。但民进党当局似乎没有什么回头路。过去马英九时期,瞄准的是TPP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两个目标,试图“两条腿”走路。到了蔡英文时期,出于对RCEP中大陆因素的忌惮,当局自废武功甘愿寄望于靠TPP“单条腿”蹦跶。
现在腿折了,想重新调转方向,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要想参与RCEP的区域经济整合,绝对不可能绕过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大陆。退一万步讲,即使大陆同意,问题依然突出。台湾经济研究院景气预测中心副主任邱达生表示,RCEP的16个成员中,除中国大陆外,其余15个成员与目前“新南向政策”对象重叠;另外,台湾出口七成属于中间财,而RCEP则是追求原产地规定。所以,台湾经济的挑战不是TPP而是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