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国沿海各港口受敌舰威胁,海运交通大受影响。1938 年 8 月 5 日,厦门沦陷,敌机频繁骚扰,厦门港口及周边海域被日寇军事管控,航运遭封锁,船只往来渐少直至停运,闽南地区华侨往来陷入困境。彼时,厦门、泉州等港口仅有国内个别航线运营,且只有为数不多的船只冒险通航,导致许多返回家乡探亲的华侨无法返回侨居地。
据永宁文史爱好者李显扬介绍,为帮助解决侨民返回侨居地的迫切需求,在厦门经营建昌旅社的永宁人董春前与永宁水客张汉庭,找到厦门太古轮船公司的邱世定、黄长明、高明端等人商议决定选择水深浪低的永宁外高垵作为轮船停靠点,由厦门太古轮船公司安排轮船运送华侨。消息传开后,晋江、安溪、永春、惠安、厦门、南安等地的乡侨纷纷前往永宁外高村等候船期。那一时期,外高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有侨客,永宁城隍庙和南门庙边也住满了等待搭船的侨客。
大约在 1939年 9 月,太古轮船公司派遣葡萄牙“胜罗沙”号小火轮停靠外高垵。由于交通断绝已久,侨客众多,一艘小船无法满足需求。几天后,太古轮船公司又派“安庆客轮”和“张家口号”货船前来外高垵接客,基本解决了侨客返回菲律宾的问题。李显扬介绍,这两次航运共运送 1600 多名侨客,这些侨客有的直接前往菲律宾,有的经由香港转往越南、缅甸、泰国等侨居地。
由于厦门港口被封锁,1940 年,泉州大通轮船公司、捷益商行船务部等公司在永宁港边、梅林建造仓库,用于堆放大量货物,不少商家在永宁开设轮船代理行。原本僻居一隅的永宁港,一度成为泉南海上交通的新枢纽,港边和梅林也随之成为繁华的货物商贸区。 (王秀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