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狮市永宁镇子英村,庄严肃穆的李子芳纪念馆静静矗立。走进展厅,一段段尘封的历史、一份份炽热的情感扑面而来,那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仿佛跨越时空向我们大步走来。从闽籍归侨到新四军首任组织部长,李子芳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舍生取义、赤诚报国的精神风貌,书写出革命先烈的铁骨铮铮。
一位小女孩在李子芳纪念馆内瞻仰烈士塑像
李子芳1910年5月出生于永宁镇岑兜村(今子英村),幼年失去双亲,在家乡随三个姐姐艰难度日,而后随父亲生前好友赴菲律宾谋生。在半工半读期间,他阅读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开始探索革命真理。1927年春,国内大革命的高潮给海外华侨以极大鼓舞,当年秋天,17岁的李子芳决定回国,并逐步踏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革命道路。
“他是新四军政治部首任组织部长。回顾李子芳同志戎马一生的革命历程和光辉事迹,他为新四军干部队伍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石狮市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叶善松向记者介绍。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当局的协议,将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八省境内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组成了一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部队。
“七七事变”后,李子芳奉命参与组建新四军军部,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当时,军政治部正、副主任袁国平、邓子恢均未到职,李子芳除参与全军的组建工作外,还特别肩负起筹组政治部的一切事宜。经过他的努力工作,政治部及其所属的组织、保卫、宣传、民运、敌工等各部领导机构都很快建立和完备起来,对保证新四军各支队的集中、整编、教育和开赴抗日前线起到积极作用。担任新四军军法处副处长、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的汤光恢在1981年的纪念文章《党的优秀干部李子芳同志》中深情回忆:“当时,新四军是个新建单位,人简事繁,百废待兴,而身负重任的李子芳同志,总是日以继夜、不知疲倦地忘我工作。”
李子芳很重视爱国华侨的力量,接待过多批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新四军。1938年初,首批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后改为菲律宾归国随军服务团)30余人,被编入从闽西来的新四军二支队,后来移交给军部时由李子芳亲自办理交接手续。还有从印尼、泰国等南洋各地回国的知识青年,后来都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华侨将军李子芳传》一书中提及,“1939年2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政部副部长的身份到皖南视察……在休息时与李子芳展开亲切交谈。得知李子芳是福建的归国华侨时,周恩来神采奕奕地说:‘很好啊,我们革命队伍来自五湖四海,要团结更多的海外侨胞共同抗日。你这个组织部长要充分发挥这方面的特殊作用呀!华侨对抗日的贡献不小……’”这些身居异邦的爱国华侨青年热切盼望着祖国早日强盛起来,在各个历史关头都能挺身而出,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抗日烽火中,新四军这支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1938年,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进入苏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张鼎丞的第二支队也到了被日寇占领的后方;高敬亭的第四支队则活跃在安徽巢县一带。他们给已经沦陷的上海、南京等地区的同胞带来了新的希望,获得全国人民的赞赏。1940年前后,皖南新四军部队胜利地完成多次对日的反“扫荡”战斗——繁昌保卫战和汀潭(泾县)大战,打得日军闻风丧胆,大大鼓舞了江南抗日的军民。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武装抗日力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石狮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黄章煌介绍:“李子芳不仅是一名才能出众的政治工作者,更是一名无私无畏的华侨英烈。他从踏上革命的道路开始,就以艰苦奋斗的精神砥砺前行,是石狮仅有的一名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志士。”转动历史的镜头,可以看到李子芳与革命的故事还有很多:长征路上,他由于草鞋穿烂只好赤脚走完草地,脚受伤了也不叫苦,还笑称自己为“赤脚大仙”;皖南事变中,他不顾病弱的身体坚持留下来与部队行动,并说出“同志们都在战斗流血,我身为组织部长,应和大家一起战斗,要死大家死在一块”的豪言壮语;上饶集中营里,他激励战友坚持革命气节,在狱中组织抗工、绝食、越狱、暴动等斗争,深刻诠释了他为革命事业坚持到底的信念……1942年4月,国民党顽固派向石底监狱伸出了血腥黑手,李子芳为革命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32岁。
时至今日,华侨英烈李子芳的革命事迹和英雄气概仍不断激励着后人奋进。伟大抗战精神,如巍峨的丰碑,矗立于民族记忆深处;如不熄的火炬,照亮伟大复兴征程。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让我们向革命先辈致敬,向壮阔历史致敬,吾辈当自强!
(记者 吕沐华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