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任务
具体要求
完成时限
1
加强医院党建工作
①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公立医院党委细化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的9项职责和省委办公厅印发的《福建省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实施办法》(闽委办发〔2018〕41号)。
持续推进
②合理设置医院党建工作机构,实现内设机构党支部全覆盖,推进党建工作与医疗业务管理紧密结合。
2019年底
③切实落实党管人才,认真把握用人标准,建立完善人才招聘、引进、使用、培养、技术职称聘任等制度;建立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
④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发展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等高知识群体入党;探索建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持续推进
2
制定医院章程
①制定符合医院改革发展实际的章程,明确医院性质、办医宗旨、功能定位、办医方向、管理体制、经费来源、组织结构、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群团建设,以及举办主体、医院、职工的权利义务等内容;细化党建工作要求,明确党组织在医院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年10月底前
②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持续推进
③中医医院章程要明确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总医院章程要充分体现中西医并重,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医院发展、服务百姓健康。
持续推进
3
完善医院议事决策制度
①明确医院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各自决策事项和范围,不得以党政联席会代替党委会。
2019年10月底前
②重要行政、业务工作先由院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再由党委会研究决定。
持续推进
序号
任务
具体要求
完成时限
4
发挥专家治院作用
组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
2019年底前
5
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①院长是医院依法执业和医疗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落实医疗质量院、科两级责任制。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等。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指标(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手术重返率、重点病种住院死亡率、每万名出院患者医疗事故发生次数等)趋于合理。
持续推进
②中医医院各项核心管理制度中充分体现中医药规律和特点,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保障中医药服务质量和安全的医疗管理制度。
2019年底前
③总医院根据县域医共体建设实际与特点,制定保障医共体内医疗安全、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与安全的各项管理制度。
④县级医院(含总医院)应达到国家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已达到“基本标准”的县级医院(含总医院),要力争达到“推荐标准”。
2020年底前
6
推进药品、耗材合理使用
①建立处方审核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医院所有处方均由药师审核通过后进入划价收费和调配环节。合理降低医院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持续推进
②完善院内耗材准入遴选机制,明确高值耗材管理科室,完善高值耗材使用点评和异常使用预警机制。
③中医医院要加强中药饮片药事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防止中药资源不合理使用。
④总医院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设立唯一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统一采购配送。鼓励跨医共体(总医院)、跨区域联合采购。
7
健全医院财务资产管理
①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加强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促进业务财务一体化,提升医院运行效率。探索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医院财务收支平衡。
2019年底前
②推进公立医院(总医院)总会计师制度,明确总会计师职责和权限,统筹管理医院经济工作。
8
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①调整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包括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
持续推进
②积极推进按病种收付费改革,有条件的医院推行C-DRG改革。中医医院要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积极探索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
③在推行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调动全院科学控费、合理节支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9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①依法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管理,逐步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对医院紧缺、高层次人才,可由医院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打破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终身制,实行任期制,形成有激励、有约束、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
持续推进
②实施院长目标年薪制,年薪由当地政府发放,体现代表政府管理医院;建立健全院长绩效考评体系,并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衔接,考核结果与院长薪酬及奖惩、医院评审评价、工资总额、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积极性。
2019年6月底前
③实施工资总额核定,科学制定医院内部绩效分配办法,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积极推行医院全员绩效分配“工分制”。
④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提高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重,提高职工人均工资性收入。
持续推进
10
健全完善后勤管理
探索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模式,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推进医院节能降耗工作,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
持续推进
11
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
①建立党委主导、院长负责、党务行政工作机构齐抓共管的医德医风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实行医德“一票否决”制,将医德表现与医务人员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优评先和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持续推进
②中医医院要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传承发扬大医精诚精神,将中医药文化体现到医院宗旨和发展战略中,体现到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中,体现到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12
全面开展便民惠民服务
①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科学实施预约诊疗,探索推行日间手术、远程医疗、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扩大预约诊疗途径,提高预约诊疗率和复诊预约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社工、志愿者服务与管理。
持续推进
②中医医院要持续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
③探索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开展特需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
13
积极参与分级诊疗建设
①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牵头医院要完善医联体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资源配置等管理。
持续推进
②县域医共体(总医院)和城市医疗集团的成员单位人财物全面整合,功能职责整体纳入,实现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产配置、药械采购、业务经营、资源调配、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八统一”,形成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和发展共同体。
2019年底前
③非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成员单位人才共享、技术支持、分工协作的合作机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④提高向下级医疗机构、接续性医疗机构转诊率。落实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基层或对口帮扶的医疗机构累计服务不少于1年的政策。
持续推进
⑤医联体牵头医院积极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
持续推进
14
完善内部监管
健全医院内部监管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资格及执业行为的监管,制定并落实高值医用耗材、辅助用药和外购药品等相关管理制度。
2019年底前
打破编制,进入合同工时代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在中国,编制附着了太多的利益纠葛。
基层医改专家徐毓才认为,一个人如果是“编制内”的,薪酬高出一等,退休养老有保障,即使医院不满意,院长也没有资格决定让其走人,可谓标准的“铁饭碗”。就连普普通通年终评个先进,编制外的也靠边站。正因为这样,权力部门总是把编制作为“宝贝”一样牢牢地抓在手上,死活不愿意放手。
即使对编制已经深恶痛绝的医务人员,哪怕是因为需要晋职而被没有编制卡住了的时候,好不容易准备这准备那通过答辩取得了职称却因为没有编制无法聘任调资的时候,期望自由执业或多点执业却被单位卡住了不得脱身的时候,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不得不被逼收取灰色收入而被社会咒骂的时候,也仍然难以掩饰编制内身份的优越与自豪,仍然难以毅然决然放弃这来之不易的编制内身份。“正如乘坐公交车,车下的人拼命往上挤,而车上的人大骂挤死了让不要停车一样。”
没了编制,医院拿什么留住医护?
其实医院去编制已经成为大趋势,不可阻挡。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省份的公立医院都会进入医护合同制时代。
一旦编制不能成为院长们留人的法宝,如何留住骨干医护将成为最现实的命题。而天津泰达医院作为天津首个、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事业编制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或许能提供一些思路。
据媒体报道,从2010年底开始,位于天津开发区内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天津泰达医院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员去编!
在天津开发区管委会支持和协助下,泰达医院确定了依据自愿的原则,对医院原有事业编制员工进行分流:愿意进入天津开发区辖区内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可以继续享受事业编制及待遇;愿意留在泰达医院的人员则纳入医院全新的管理体系,并转为聘任制,收入分配均执行新办法。
最终,全院有85人选择去社区工作,4名专业技术骨干放弃事业编制身份留了下来。泰达医院由此成为天津首个、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事业编制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
与此同时,泰达医院推行了多项改革:在人才引进上实行自主招聘、对业务骨干采取年薪制和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重点向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强度劳动的岗位倾斜,医疗收入不再是员工奖金收入考核的唯一指标,据《半月谈》报道,改革后,泰达医院骨干的年薪普遍在20万元左右,这在天津市医院体系中已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天津泰达医院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00余人,医生270人,护士348人,临床学科增至31个,医技科12个,重症医学科、骨科、耳鼻喉科3个学科被评为滨海新区重点学科,同时,该院29名年薪制专家均来自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等,已成为医院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泰达医院一名医生告诉《医学界》,医院没有编制,在招聘人才的时候的确有一定影响。此外,该院的医生护士的人事档案是在人才市场上流通的,而不是留在医院,是很自由的。从待遇上来说,体制内外其实差别不大,甚至年薪制的医生们待遇还要更好些。
那没了编制,其他方面保障难道不担心呢?
该医生说:“所谓的编制并没有实际意义,大部分人认为编制是保障,其实真正的保障是社会保障。我在这里社会保障一项不缺,而且比原单位还优越,我还担心什么?”
从这位医生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编制改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医务人员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的工作要落实到位,落实到位了,医护们的心安定了,改革才能推广,破除旧有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