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3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7.5%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应该随父亲的姓;54.7%的受访者能接受孩子随母亲姓,23.2%的受访者则表示对此不能接受。(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孩子是家庭传承的根和希望,而姓氏则是家庭、家族与血统传承的重要标志,从表面看,姓氏是个符号,实质上,姓氏关联着文化、习俗、社会观念、价值观、女性地位、心理、情感等多重因素,因而,随谁姓的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
数千年来,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孩子随父姓一直是“标准模式”,也是“普遍模式”,随谁姓不是个问题,不存在随谁姓的选择性困惑、争议和矛盾。在现代社会,尤其是近年来,家庭中为孩子选择姓氏的争议和矛盾多了起来,不仅一些父母各执己“姓”,就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参与进来,提出随姓的诉求和意见。诚然,这种“争姓”的现象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权利意识的增长,反映了姓氏传承的多元化,反映了社会的开明和进步,有非常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争姓”问题让一些家庭闹得不可开交,出现了很深的隔阂和矛盾,甚至引发家庭暴力,引发夫妻感情、家庭感情的破裂,引发离婚。这种消极的影响,让人感到遗憾和担心。
孩子随谁姓固然重要,但家庭的和睦更重要。因为随谁姓的问题而伤害家庭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是因小失大,是糊涂的,是不应该的。平心而论,孩子的姓氏传承涉及传统习俗、社会观念的“惯性”,要弱化这种“惯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我们应该有理性的认知,应该有心理上的磨合期、调整期、适应期。法律就随谁姓的问题给出了明确答案——《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是一种公平的标准。尽管到了每一个家庭,就是一家一本经,就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无论如何,出现或有可能出现姓氏传承争议的家庭都该以法为绳,以和为贵,理性平和地看待和解决“争姓”问题,多沟通,多商量。
家乱万事衰,家和万事兴。不论孩子随谁的姓,家庭的稳定、幸福、安康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婚姻家庭生活的真谛,才是家庭、家族传承的主题。不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该针尖对麦芒,一味用强,盲目任性,死钻牛角尖,如此,很容易让事情陷入僵局,很容易害人害己害孩子害家庭。每一个有“争姓”困惑的家庭都该好好掂量掂量姓氏传承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分量,都该把婚姻家庭的和睦幸福放到第一位,千万不要因为“争姓”斗气伤了婚姻家庭的元气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