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芳华绽放,行驶在泉港城区主干道,令人心旷神怡;首座人行天桥通行、遍布城区的“小黄人”站点、奔跑在道路上的“绿巨人”新能源公交车……如今,泉港产城融合新城建设焕新颜,群众有了满满的宜居宜商幸福感。
“以前整个新城建设基础设施薄弱,可以说是从零起步,现在已是‘颜值’颇高。”多年来,泉港文化中心、泉港会议中心、泉港医院等基础设施配套逐步完善,玉笏朝天公园、红星生态园等项目逐步落地,街头绿地多点开花。而锦绣广场、植物园等网红地,在泉港已是家喻户晓。今后,新城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地点将越来越多,比如福厦高铁泉港站、岩山公园等。
相关负责人说,从建区时的弱基础,到如今的高楼林立的品质新城,泉港区有目共睹的变化来自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统计显示,泉港近20年来累计投入产城融合项目资金达到50亿元,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2.5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初具规模,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并正式入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从“小村镇”向“新城区”不断变迁,如何让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珠联璧合?泉港正式启动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项目,在石化厂区和居民生活区建设绿化隔离带,涉及3个镇17个建制村,斥资约355亿元。1万多户、5万多名居住在安控区内的群众盼来从“乡下人”到“城里人”、从“忧居”到“宜居”的大好时机。
对此,泉港区加快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分批组织、有序推进商品房上市供应,极大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引入一批品牌房企,使得泉港市场供应多样化且项目品质明显提升,大体量楼盘带来巨大人流量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配套。
此外,为了让群众“进好城”,泉港在全省首创“房产超市”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造福百姓”的原则,将参与房票安置签约的房地产项目集中起来,统一进驻房产超市,为交易双方提供集房产展销、洽谈签约、交易办证、房票结算等一系列配套服务和技术支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区、镇区加快转移,将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通讯员 庄国辉 记者 张文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