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厝扁担术是泉州南山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前身为泉州南少林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
明洪武年间,施厝有男子因田园纠纷受欺赴南少林寺习武,能手抱大牛引重千斤,人称“施抱牛”。学成后因违背寺规,返乡重整田园。明朝沿海倭乱,“施抱牛”将少林正宗拳技传授村民用以自卫,改棍法为扁担术,流传至今。
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步母(三战)、七步势等6种,招式势势相成,兼枪带棍,拆练合一,沉稳紧凑。明末民初,乡间大兴武馆,培养出大批扁担拳高手,并随乡人外出,传向莆田、福清及省外等地。
2014年,施厝扁担拳研究会成立,为传承发展该拳种,研究南少林棍法和拳法的传播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2016年3月,施厝扁担术入选第五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