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智力、精神残疾人就业难的突出痛点,泉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下称“托养中心”)创新优化资源整合路径,通过引入辅助性就业项目孵化机构,搭建“托养中心+孵化机构+企业”联动平台,探索破解学员就业困境的新解法,更助推驻地周边区域残疾人共享就业红利,为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注入新活力。
“单一机构的资源有限,要想让学员拥有稳定长期的就业项目,必须转变思路求突破。”托养中心负责人坦言。此前,中心已积极联动社会爱心企业,引入卡扣装配、面饼包装、水龙头组装等就业项目,同时自主开展手工制作、农疗等就业训练,但受限于企业对接渠道狭窄、项目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学员就业参与及转化效果始终未达预期。为打破这一发展瓶颈,今年10月,托养中心从整合辅助性就业政策、场地设施资源及驻地残疾人就业需求入手,创新引入辅助性就业项目孵化机构,推动就业项目引进模式从“打着灯笼找金蛋”的被动搜寻,转变为“筑起优巢引金凤”的主动吸引,为学员就业工作按下“加速键”。

托养学员参加辅助性就业
“我们的核心作用就是搭建‘桥梁’,既要帮托养中心精准对接适配的就业项目,也要为合作企业解决残疾人管理的痛点。” 孵化机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设立残疾人集中管理车间,我们能充分整合不同类别残疾人的优势技能,既延长了生产链条、提升了生产效率,也让企业无需再为残疾人管理分散精力,实现多方共赢。”

托养学员参加辅助性就业
依托专业优势,孵化机构为托养中心提供全链条服务:从就业项目筛选、技能培训,到岗位对接、后续跟踪,全程精准赋能。仅一个多月时间,托养中心已在园区内建成“爱心车间”3个,成功引入灯饰加工、灯座组装等3个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落实学员及周边残疾人就业岗位20余个,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这个焊点要焊牢,避免后期脱离返工。”“爱心车间”里,指导老师正在耐心地指导刚加入的肢体残疾人小吴。为解决部分学员技能“缺口”导致的岗位适配问题,托养中心联合孵化机构建立“周边残疾人就业需求数据库”,通过市县残联联动开展就业需求摸底排查,以免费技能培训、精准岗位推荐等方式,吸纳周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补位”技能缺口岗位。这一举措不仅有效拉长了生产流程、降低了车间运营成本,更让就业红利辐射至周边区域,让更多残疾人共享发展成果。

为驻地周边残疾人提供劳动岗位
未来,泉州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将持续深化与辅助性就业项目孵化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整合政策、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不断优化就业项目引进与培育机制,推动辅助性就业服务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助力更多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为书写泉州残疾人保障事业的温暖答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