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月9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近年来,跨境电商作为新业态,实现了飞速发展。然而,随着行业的迅速增长,竞争也日益激烈,跨境电商人才问题凸显。在今年的泉州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林时乐关注该问题,带来了《关于泉州跨境电商人才发展的建议》的提案。
“泉州跨境电商人才目前存在着缺乏人才培训及评定统一标准、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缺口大、缺乏具有本土化运营经验人才等问题。”林时乐说,以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为例,区域内约有1500家跨境电商企业,人才缺口超过8000人。跨境电商学科新、变化快,实操能力要求高,但因缺乏统一的培训及评定标准,也没有相关的资质认证,给企业在人才招聘、人才甄别以及人才评定上带来较大难度。同时,跨境电商业务分工细致,要求从业人员懂外贸、通语言、具有互联网思维,同时随着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升级、跨境电商销售企业快速发展,人才缺口逐年上涨。
对此,林时乐建议,应规范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及评定机制,建议由泉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泉跨协等行业组织主导,设立泉州跨境电商人才评定中心,出台《泉州市跨境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及评定规范》,设立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试点单位,探索企业自主评价人才的有效方法,强化用人主体自主权,开展企业自主评定高层次人才试点工作。同时,鼓励企业向外引进大学毕业生落户泉州,建议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引导更多外地大学毕业生来泉从事跨境电商工作,年轻人才的安居乐业必然对泉州产生长期贡献。为鼓励来泉就业创业的外地大学生快速落户泉州,可出台相关补贴政策, 让这些人才长期扎根泉州,发挥才能,繁荣经济。
“泉州作为著名的侨乡,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超过95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的118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源非常丰富。而华侨新生代掌握本地语言,熟悉跨地域双重文化、了解住在国政策法规和商业规则,正好具备了跨境电商对本土化人才的需求。”林时乐还建议,可搭建跨境电商与华侨新生代互通信息,互享资源的平台,发挥泉州跨境电商经验优势,结合华侨新生代本土化特点,优势互补,或可实现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