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9月1日讯(闽南网记者 尤燕姿 吴圳烽 实习生 曾培凤 文/图)家境贫寒,双眼患疾,视力模糊,上课靠听。但家庭的苦难与先天的疾病,没能阻挡她学习的脚步,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她几乎每年都获得三好学生的称号,读小学毕业班那年还拿到了优秀学生的荣誉。她房间一墙的奖状,是那么耀眼!
苏秋明房间墙上,贴着很多奖状
家境清贫 她与爸爸奶奶相依为命
今年15岁的苏秋明,家在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她从小和爸爸、奶奶生活在一起,家里的厨房是土坯结构的,用的还是以前的烧火灶台,从厨房到卧室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
爸爸苏祖梓靠干农活,有时候打点零工赚钱贴补家用,一个人拉扯她长大,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
尽管眼睛看不清,她生活能够自理,甚至在放学后帮爸爸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间。“爸爸要干活赚钱很辛苦,还要照顾奶奶”,苏秋明从小没有妈妈,爸爸和奶奶都对她很好,她说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
苏祖梓说,女儿三个月大的时候,他就发现女儿的眼珠子有点不一样,好像不能聚焦,看上去很空的样子。于是,他把孩子带到德化的医院,当时医生说孩子那么小没什么事,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治疗,而且他一直听别人说治疗这种病要花很多钱,所以这么多年来,都没能带女儿去手术,说到这里,苏祖梓愧疚地低下了头。
双眼看不清 从小上课基本靠听
从小到大,苏秋明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她从一年级开始就坐在黑板脚下,三年级至六年级坐在第一桌,不是因为她不听话被老师单独列出来,而是因为她先天性白内障,加900度近视,从小双眼弱视,视物不清,只能凑得非常近。
手术前,苏秋明写字要趴在桌上
苏秋明告诉记者,从小因为眼睛看不清,她在上课的时候,几乎是靠耳朵听老师讲课的,有一些重点,或者是自己比较难懂的课程,听完老师的讲解,再记在本子上。她写字的姿势,要整个人趴在桌子上,眼睛离本子很近,几乎把脸贴在了上面。
“小学的知识还好,到了初中,老师讲课更快一些,有一些重要的知识自己没有听到,也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功课就有所落下”,苏秋明说,初一期末考,自己对成绩不满意,时常会在放学后,再自己琢磨课本里的知识点。此外,因眼睛看不清,自己也会更加小心,比如上体育课的时候,打排球这种运动她就很为难了,看不清球飞来的方向,没办法准确地击中。
志愿者帮忙她手术后视力有好转
如今,苏秋明已是初二的学生,如果眼睛没有治疗,只会越来越影响学习,甚至是严重影响今后的生活。直到前段时间,福建省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在一次帮扶活动中,发现了苏祖梓一家的情况,才推荐他们就医。苏秋明在爱心组织的帮助下,在泉州爱尔眼科做了相关手术。
医生在给苏秋明进行检查
苏秋明检查后确诊为双眼先天性白内障、双眼弱视、轻度贫血加900度近视。吴松一院长介绍,这种先天性的白内障,都要早发现早治疗,由于苏秋明今年已经15岁,时间拖得太长,做白内障手术的效果,肯定没有小时候做的效果好。同时,考虑到苏秋明的家庭困难,医院为她申请了爱眼基金发起的“先天性小儿眼病救治计划”公益项目。经过医保报销,再加上基金会援助,苏秋明的手术基本上不要自己花钱。
双眼手术后,苏秋明在配镜测试
医生介绍,做完手术后配镜,苏秋明的视力可以矫正到0.1、0.15,而正常人的视力是1.0,所以,苏秋明今后还要不断做视力的康复训练。
目前,苏秋明已回到学校上学,她说,在没有戴眼镜的情况下,她试着坐在第二排的座位上,发现可以看得清黑板上的字,“以前坐在第一排都看不清”。苏秋明说,自己的视力并没有完全恢复,放在眼前三四十厘米距离的课本可以看得见,但凑近了反而看不清。不过,现在感觉看远处的东西更清晰了,比如看蓝天、白云、树木等都比较清晰,而以前只看得到轮廓。同时,现在帮忙做家务,也要比过去更利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