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3日讯(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明天1时20分将迎来“霜降”节气。
这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每年10月23日或24日。天气将由凉转寒,冬季的脚步声也渐渐近了。
今年,泉州的霜降有点“特别”。从节气上说,秋的气息正在逐步消散,早晚温差越来越大,但晒着中午的太阳,大部分泉州人还穿短袖。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专家说了,从平均气温来讲,多数这个时候泉州尚未“入秋”,还是温暖明媚的夏天呢。
不过,专家也提醒,早晚的温差大了,要注意保暖养生。
民俗专家:
闽南俗语多 霜降吃柿子进补
你吃柿子了吗?在民俗中,霜降这天要吃柿子,有“事事平安”之意。
泉州民俗专家吴灿双说,闽南有一句俗语叫做“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霜降这天,泉州人有吃柿子的传统,希望在这一天吃柿子,整个冬天都不会受凉,不会流鼻涕。从医学角度的来说,吃柿子也有润肺的作用。另外,闽南俗语中也有提到“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说的是比起冬天的进补,霜降时节的秋补会更有效果。
在农业方面,霜降意味着秋冬交替,也流传着不少农谚,比如“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些都蕴含着不少民间智慧。
地理老师:
天气逐渐转凉 霜降不一定有霜
虽然这个节气的名字叫做“霜降”,但这天并不一定都会出现“霜”,而只是表示天气渐冷,大地因冷冻或将会产生初霜的现象。
泉州一中的地理老师陈华彪介绍,“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越来越频繁。“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指露点低于0℃)以下,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很多人会将“霜”等同于“霜冻”,这是错误的。“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
根据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10月22至23日的降水量预报图,陈华彪表示,我国可能出现“霜冻”的地方主要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人口众多的东南半部地区还没有进入可能出现“霜冻”的范围,更不用说地处低纬的泉州地区了。
地理老师:
泉州尚未“入秋” 早晚温差大
这几日,泉州中午的温度都还有27℃或者28摄氏度,不少人还在穿短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巨大。”陈华彪说,二十四节气产生于我国北方,其所表示的物候现象主要是根据北方的气候特征来描述,所以身在泉州的我们都会感觉天气和节气的描述差异甚大,这都是正常现象。
有的人调侃说,泉州的四季是冬天和夏天轮播。你猜猜看,现在泉州处于什么季节?
陈华彪说,其实每年的“霜降”节气时,我们泉州不要说“入冬”,大多时候都还没有“入秋”呢。按照标准,“入秋”的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低于20℃,但根据天气预报,未来泉州一周由于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助阵,天气将持续处于晴好温暖的状况,泉州还将处于“夏季”中。但毕竟已经10月末了,白天虽然有点热,夜晨气温还是比较低的,日温差较大。
名中医:
柿子不可多吃 注意养生保健
秋冬即将交替,如何养生、保健也很重要。
福建名中医崔闽鲁说,闽南人要在霜降这一天吃柿子,除了民俗上的讲究,还因为柿子具有润肺等功效。不过,他也提醒,柿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性寒凉,其糖分很高,糖尿病人要谨慎食用。
事实上,霜降后也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季节,接下来天气一天天转凉,容易出现一些冬天的疾病,比如受凉、感冒、虚寒性胃痛等等,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崔闽鲁表示,这几天,泉州白天的温度还有点高,很多市民可能还在用凉席、吹空调,做几天最好是把这些东西先收起来,否则容易受寒。除了受风寒影响,秋季也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一些敏感的人容易打喷嚏。
随着天气变冷,对虚寒体质的人来说,可以适当补充一些温补的东西,比如羊肉、鸽子、兔肉、鹿茸、龙眼干等。爱美或者有皮肤问题的也需要注意,崔闽鲁提醒,秋冬交际时最容易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干裂或者干燥性皮炎等问题,有这些问题的人尽量少使用沐浴露,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