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丰泽北峰千亩田地沼泽 变身滞洪公园

在不远的将来,这里将成为滞洪区公园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车辆缓缓驶入南安丰州镇西华村,不时见景点指示牌从车窗外闪过,“石亭寺由此路”、“武荣傅氏元宵灯会”、“郑成功焚青衣处”……这一带曾发现大规模的六朝墓葬群,曾出土大量珍贵的古文物。

  进入村庄,放眼一片碧绿,秧苗齐整整地长到及膝高,绿油油一片,水牛悠闲吃草,白鹭就在边上漫步。这里不仅是产粮区,还是滞洪区,造福着西华村一带,以及北峰、肖厝的许多地方。

  在不远的未来,这里将建成滞洪区公园,北起站前东西大道,南至纬六路,西接丰州景观大道,东至经四路,规划面积1716亩。到时候,游客们过来品古镇风味,体验乡土风情。村民们也想看看,到时家门口,会变成什么样。

大粮仓
稻香满田地 学校放过农忙假

水牛悠闲吃草,充满田园风情

  未来的丰州组团滞洪区公园,北起站前东西大道,南至纬六路,西接丰州景观大道,东至经四路,总用地面积1716亩。从地理位置来看,公园位于丰泽北峰招联社区与南安丰州西华村、桃源村等交接处,主要为3块大小不一的农田、沼泽地,地名称“西华洋”,其中靠北边的一块最为广阔。

  规划中的丰州景观大道,如今还只是一条狭窄的村道。道路内侧是西华村,外侧就是大片田地。初夏,秧苗齐整整地长到及膝高,绿油油一片,一阵风吹过,稻田里涌起一道道绿色“波浪”。“要是三十几年前,上千亩都是农田更好看,现在荒了不少。”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西华村人,今年刚满40岁,他种过田,养过鱼,当过村干部,还是考古和文物爱好者,对西华村的人文风土,很熟悉。

  王先生家的房子,离村道不过90米。在他记忆中,这片田地是肥沃、多产的,种植的作物以水稻为主,亩产量能达到800到1000斤。“村里八成人口的田都在这里,产的粮食占丰州镇四分之一。”那时,这里可是个大粮仓,田里到处是农民耕作的身影,不像现在稀稀落落。他还记得,上小学时,每到稻谷收割的季节,学校还放3天农忙假,每年2次。“哈哈,放假可不好玩,要下地干活,我们都很怕,一放假,眉头都皱得跟什么似的。”忆及儿时的小情绪,这位中年男子哈哈大笑。

  十几岁时,王先生就开始跟父亲一起种地,后来又专门帮人做农田灌溉。“从金鸡水闸引水,经北高干渠,引到西华洋灌溉。”那时,整个水利系统十分畅通,各区域间灌溉引水,还可以进行人工调节,甚为便利。

荒田地
大雨淹农田 有些被迫弃耕

  熟知附近地理的村民说,西华洋之所以重要,因为它不但是重要产粮区,还起着滞洪的作用。“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换句话说,方圆四五公里雨水都把这里当成缓冲地带。”这样一来,西华洋不但对西华村和附近村庄有利,甚至对北峰的群山、霞美、招贤社区,还有动车站后面的肖厝,都很重要。

  早先,大雨来了,水聚得快,消得也快,最慢一两天也就退了,对水稻基本没影响。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水淹没田地后久久不退,有时竟持续一礼拜。“水退后,水稻也基本上被泡坏了,苦啊……碰上大台风就基本完了。”年近6旬的村民老李,想起那会儿的事情,连连摇头。

  “有人说,是排洪沟附近建了楼房,排洪沟被人为缩小了,所以河道才淤积。”这只是村民的推测,可这片田不如原先那么适宜耕种,却是不争的事实。大水总是在稻谷将熟的时候来捣乱,年年如此,村民们被折腾怕了。一些田地被迫弃耕,荒掉了,成了杂草丛生的沼泽地;还有人干脆把田变成鱼塘。“后来才发现鱼也是怕洪水淹的。”上世纪90年代,王先生就曾弄了40亩鱼塘,最后也废了。

  如今,西华洋的田地,有的变成砖厂,有的就此荒芜。“水稻种得不多,大多是老人舍不得放掉才种。倒是豆子等时令蔬菜不少。”还有人看着眼前的水草丰富,干脆养几头水牛。

  夕阳下,水牛闲适地吃草,一旁水洼边,白鹭高昂着头闲散地迈步,时而掠过水面展翅飞翔……一幅幅惬意的画面,背后却是村民们看不见的无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分享到: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