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泉州城曾经牌坊林立

20世纪初,泉州东门外蔚为大观的牌坊群
闽南网9月18日讯 1986年,张和平在“急公尚义”牌坊下画下第一笔。那时,“急公尚义”牌坊周边民舍林立,鸡犬相鸣。
张和平,泉州一民间绘画爱好者。他的笔下,有不少泉州的老街景,单单“急公尚义”古牌坊就有10多张。有空时,张会拿出自己这些画看看,按他所说,这些代表老泉州记忆的东西,消失了实在可惜,“把它画下来,也是一种特殊的保护方式吧”。
据记载,100多年前,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随着拆除、自然灾害等影响,如今市区仅有“急公尚义”牌坊屹立不倒。下个月,南少林片区改造项目即将动工建设,“急公尚义”牌坊的命运也备受关注,开发商特地提出两个保护方案,究竟是施工完加固,还是拆解再复建,目前方案仍在商讨中(详见本报9月15日A9版相关报道)。
而此前消逝的牌坊,构件如今大多散落在民间,还有部分则静静地躺在泉州南建筑博物馆。
鼎盛清末时有近400座
“急公尚义”牌坊,只不过是泉州众多牌坊中的缩影。
据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清末是泉州牌坊的全盛时期,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还存有195座。此后至清末又陆续建造,清末道光、同治年间进入全盛期,牌坊总量达400余座,存量200座以上,仅泉州城内和东门外旧仁风街就集中了牌坊140余座。
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馆长骆沙舟介绍,泉州牌坊是一种文化载体,不但雕刻精美,而且都有故事,是忠孝节义的宣扬。按其作用区分,牌坊主要有四大类型:界坊、功勋坊、学位坊、节孝坊等。
界坊,多立在街区、书院、寺院之前,对入口起到强调作用,如泮宫坊等;功勋坊、学位坊多立在城内或名人故里,也有立在事迹发生地,对人民起教化作用,如当年东街、南街(现中山路)就有不少功名牌坊,“急公尚义”牌坊,就属于立在事迹发生地;节孝坊,较多的是立在城外,也就是此前的旧仁风街古道。根据记载,道光十年泉州古城节孝坊共116座,城外的达101座。
衰落民国以来频被拆除
骆沙舟说,自1921年起,泉州古城经历了为期十余年的拆城拓路时期,建成纵贯南北的中山路和数段支路,同时也拆毁了城内主要道路上的牌坊群。此后多年间,许多牌坊构件破坏严重。
就说当年的旧仁风街,泉州古道,牌坊林立,高峰期时共有100多座牌坊。如今,只剩下“急公尚义”牌坊孤立于此。附近的村民老蔡介绍,上世纪60年代“破四旧”时,这座牌坊差点遭殃。卸装队伍都到现场了,挖掘工具也都进场了,可后来双方讨价还价,差三四十元没谈拢,阴差阳错下,“急公尚义”牌坊才躲过一劫。
针对古牌坊频遭破坏的现象,泉州有关部门曾上报国家文物局。后来,国家文物局明确发文提出,少数艺术价值较高的牌坊予以保留,如有危险或妨碍交通者,测量拍照后可予以拆除。
骆沙舟说,但这样的一纸公文,在某种程度上反为大量拆除牌坊开了绿灯。此后,东门外牌坊被陆续拆除。个别幸存牌坊,甚至被沦为他用,面目全非。牌坊构件大量散落在民间,少数藏于开元寺内,还有部分甚至成为猪圈的窗户,部分被碾成碎石,甚是可惜。
愿景业内呼唤构件重建
泉州市文史专家介绍,千年积累而成的泉州牌坊群,其实是研究泉州石刻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研究地方史的石刻档案馆,可媲美安徽的坊林。
牌坊的历史文化价值,逐渐被主政者所重视。20世纪最后10年,迎来泉州牌坊恢复光大的时期。1992年建设东湖公园时,有关部门在湖心主景区修建了11座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贴面牌坊,这是当代建设者恢复泉州牌坊群景观的初次尝试。
1997年在东街拓宽改造的同时,以恢复古城牌坊为主要景观,规划建设了状元街。为了保持古色古香的韵味,许多藏于开元寺的构件得以重新利用,状元街上自东而西共建造了7座牌坊。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此之外,部分构件仍收藏在南建筑博物馆。因人手有限等因素,这些构件未能得到有效分类和展出。他们希望,有一天,这些构件能重见天日,展现它原有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