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方铜镜
背面纹饰全是历史
铜镜作为古代女子梳妆三件宝(铜镜、银梳、青铜剪)之首,是每天必用之物,也成了古今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61岁的陈昌明家住鲤城开元街道,每天都喜欢对着古铜镜照来照去,有时眉头紧锁,有时眉开眼笑。只是,他照的不是自己,而是历史。
一间20多平方米的书房,被陈昌明取名叫“金光阁”,取义金属有光即可照人。书房里摆放着两个大书架,都是关于历史和收藏的。而高杆台灯下的一张大书桌,铺上一块布,就是他照镜的阵地。
在那张大书桌上,摆满200多方古铜镜,上至战国,下至明清,时间跨度2000年,每一方都有标记,上面写着朝代、大小和序号等。铜镜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38厘米,最小的才4厘米;形状也不一样,有圆形、方形,也有盾形、桃形,带柄的,不带柄的……有些还沾上了绿锈。
“铜镜应该翻过来看背面,就有意思啦。”他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一方带柄铜镜,先是用正面照,已照不见脸庞,反过来看,却铸有铭文。“这是宋代具柄镜。”陈昌明娓娓道来,南宋流行无纹铜镜,多刻有铭文。那时,为避宋太宗之祖父赵敬的名讳,镜子一律叫做照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时的镜子重实用,铜质粗劣,含铅量高、质地轻薄,但耐腐蚀能力差,所以铭文常有锈迹。而其余的铜镜,背面大多刻有花草、人物、鱼等纹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