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漳州芗城区百年铁铺“徐上利” 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2012-04-13 19:43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摘要]打铁的手艺从爷爷传到孙子,足有百年历史了。芗城区古塘路漳州糖厂附近这家“徐上利”打铁铺,有些尘封的故事。   

  海都闽南网讯 打铁的手艺从爷爷传到孙子,足有百年历史了。芗城区古塘路漳州糖厂附近这家打铁铺,有些尘封的故事。

  爷爷时,打制有招牌的榨糖工具、农具、刀具,父辈打制农具为主,到如今的孙辈徐水宝,以打制修理建筑工具为主。

  如今的打铁师傅徐水宝今年才48岁,不过却已打了30多年铁。他子承父业,从父辈手上继承了百年历史的打铁铺。

  徐水宝的祖父徐初茂(1886年生)18岁时,从龙岩永定县的大山深处来到漳州学打铁,学成后在新华东路896号开了家“徐记上利铁铺”,那还是清朝宣统年间(1908~1912年)的事。

  在这里,徐家慢慢打出自己的招牌“徐上利”,在制作的刀具、农具上都烙上自己的印,在漳州城小有名气。

  徐水宝说,小时候的事情他记不得了,不过听他老爸讲,那时打铁铺打制修理锄头很有名,在东门外(现在的龙文区一带)几十个村,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几乎都知道“徐上利”。

  1956年,徐家的打铁铺合并入到漳州市打铁社,几年后又参与修建鹰厦铁路建设,到工地上打铁。鹰厦铁路建成后,徐水宝的父亲徐流旺又回到漳州。

  当年,徐流旺夫妻育有多个孩子,靠打铁社的工资无法生存,他便辞职回家,与妻子一起经营打铁铺。徐水宝回忆,那时母亲常常背着孩子抡大锤打铁。早期没有电风扇,盛夏时浑身汗水,大点的孩子就在背后帮着扇风以降低体温及帮着拉风箱。

  上世纪70年代,只有大哥徐水源和父亲徐流旺留在漳州经营打铁铺,其他人都回到了龙岩老家务农。

  徐家兄妹中,唯有大哥徐水源与徐水宝两人会打铁。10年前,新华东路896号拆迁后,徐水宝先后将打铁铺搬到解放军第175医院附近、漳华路上,5年前才落脚在古塘村。而徐上利的招牌也没再挂出来过。

  铁铺如今除了徐水宝外,还有表弟张安福。张安福抡大锤,徐水宝拿小锤控制铁器走向、火候。两人各拿着铁锤敲打,通红的铁条在捶打下渐渐成型,徐水宝不时拿起来,观察是否打得“正”,不一会儿,一把錾(zàn)子就打完了。将其重新扔回炉里烧红,又取出沾水扔进水缸冷却。徐水宝说,这步叫“焠(cuì)火”,直接关系到铁器的品质。“焠火”方式有很多种,视材质和用途不同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直接扔水里,有略沾水后再放一旁养水的,也有插到泥里慢慢冷却的。

  也许是长期对着耀眼的炉火,徐水宝四十二三岁的时候,眼睛就老花了,不得不戴上老花镜。修理一支钢钎、錾子只有2元钱,而上一辈打出名气的刀具、农具,徐水宝很少打了。“打一把刀要费很长时间,有人定制,我才做。”

  对以后的人生、对铁铺的未来,徐水宝说,他和哥哥都未想过,要把铁铺传承下去。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店面要拆再重新找,打不动了就找别的营生。(本网记者 黄颖 杨清竹通讯员 郑德鸿)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苏坑镇嵩溪村:党建引领强村路 佛手茶香促
  • 泉港“蔗”里有点甜
  • 泉州仲裁委员会德化分会揭牌成立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 | 洛江永安:蝴蝶兰“飞”入小山村,带来“花”样新生活(视频)
    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 | 洛江永安:蝴蝶兰“飞”入小山村,带来“花”样新生活(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领导赴基层宣讲党的二十 以下哪一项是智慧景区管理师的主要职责? 张毅恭调研城市工作 缅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闻孙逝世 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 | 洛江永安:蝴蝶兰“ 一个产业 共富一方 | 洛江永安:蝴蝶兰“ 省外闽籍社科专家为福建“十五五”发展建 再会“深珠”,共赴“十五五”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