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门文旅街区——原蔬菜公司2-6号楼改造是鲤城区2019年在建重点项目,其中2号楼计划改造为“一号地点”青年共享社区,也就是“盒子社区”,目前已改造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
社区营造概念方兴未艾,共享经济也是社会热点,当“社区营造”遇上“共享经济”时,它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别急,先跟我们一起走进“盒子社区”,一睹芳颜……
打造公共空间
新社交创建新链接
“一号地点”青年共享社区改造于今年6月启动,12月1日开始试运营。该社区以共享为理念,也被称为“盒子社区”,一楼为公共空间,二楼为主题展览区和沙龙分享区,三楼为居住区。
走进“盒子社区”,一股简洁、粗犷的工业风扑面而来,宽敞明亮的公共空间让人豁然开朗。“除了必不可少的承重柱,其余空间实现最大化利用。”社区主理人杜晓峰介绍,公共空间占地面积约760平方米,设有会议区、桌游区、阅读区、饮料区、酒吧区、电玩区、电影区等区域。
公共空间以“共享交流”为理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创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链接,具有强大的社交功能。此外,空间遵循可移动、可变化原则,根据使用者需求增设物件,俨然是“真实版乐高”。
“在这里,使用者们除了免费体验外,还可以预约举办展览、聚会、演唱会等活动。”据杜晓峰介绍,公共空间实行会员准入制度,会员手机中安装了开门软件,只要打开该软件,对准闪光门禁即可验证进入。“目前,‘盒子社区’已有会员200余人。只要认同我们的理念,或捐赠共享一本书籍,就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会员。”
两种租住模式
预计明年元旦正式开放
沿着两侧楼梯往上走,便进入二楼主题展览区和沙龙分享区。该区域内部装修保持工业风格,除了两侧楼梯外,在空间中央增设螺旋扶梯与三楼相连,让居住者的交流联系更加方便。
在三楼居住区域,整齐地摆放着6个由金属框架、实木板组装完成的盒子,据介绍,每个盒子空间为5.4平方米,两个人只需4个小时即可组装完成,每个部件使用卯榫进行连接。
“每个盒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居住空间,内部空间完整且有趣,外部为共享区域。”杜晓峰介绍,盒子的房门同样需要使用开门软件,内设有床位、收纳空间、折叠工作台、小型空调、便携式台灯等功能设施。
除住宿功能外,社区在细节之处注重人际交互。盒子外部增设画板和便利贴功能,“住户可在画板上写下需求,其他住户如果有兴趣即可响应。”杜晓峰说,盒子外墙内嵌有磁铁,我们将社区活动制作成卡牌,贴在盒子外部邀请住户参与。“盒子的外部也可以根据住户需求自行组装,底部还装有万向轮,可旋转、可移动。”
三楼还设有公共厨房,厨具一应俱全,住户可自行使用;此外,卫浴、洗漱、储物等配套设施也已配备完善。“居住区充分考虑到住户需求,让住户们可以拎包入住。”杜晓峰告诉记者,该区域预计可摆放18-20个盒子,使用寿命可达十余年。
据介绍,“1号地点”青年共享社区租住模式分为短租和长租,短租租期为1-3天;长租为1个月。目前,该社区进入试运营阶段,所需的盒子和智能装备正在加紧安装,预计于2020年元旦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