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本从豫地来 惠域花开意连连
惠安烙画在河南烙画的基础上,经过历代惠安本土艺术家不断学习与创新,传承下来,直至今天。虽然与河南烙画本族同宗,但画风独特、自成一派。
清代学者王延廷《杖扇新录》记载,福建民间匠师胡云峰“此人以细细的香火头儿在扇面上的点烫连缀成花鸟画,而制扇面的材料却是竹笋的那层较硬的外壳”。说明早期烙画已经传入福建地区了。
根据惠安现存的资料显示,惠安烙画源于我国古时候中原地区河南省。清朝晚期,惠安黄塘镇前郭村洋坑人、木雕艺人陈海慕名来到河南南阳,找了机会,进入把失传的烙画技艺再现的赵星三徒弟烙画作坊里做帮工学艺。在作坊学艺大约一年后,返回家乡,陈海便把烙画的技艺传给儿子陈景成。自此,烙画技艺就在黄塘镇前郭村陈海家族传承下来,延传至今。
陈家经过几代传承,也在最初的作画基础上,通过不断钻研和磨练,探索出惠安烙画的绘画风格。
在现代,惠安烙画界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莫属陈炳生老先生。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民间工艺大师和惠安烙画泉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生创作的作品,依然在当今惠安烙画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雕刻与绘画结合制作的葫芦灯《惠女游古城》(陈吉红供图)
作为惠安烙画的传承人陈炳生老先生在烙画原有的基础上,用一生不断地摸索与思考,为惠安烙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不仅从绘画风格上,也从工具和材料上进行了各种大胆创新,让后辈们受益匪浅。
“虔诚鸣箫的惠女……”等一幅幅深浅褐色交织的烙画图案映入眼前时,那肉眼可见的跳跃肌肤纹理,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一幅画作并不是采用传统的烙画工具铁烫,而是利用电烙笔完成的。而现在,用铁烫画作已经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陈炳生老先生创新的电烙笔。电烙笔虽为现代工具,一样对火候和力度的要求严格,由于烙画本身需要碳化程度来彰显颜色深浅,下笔的时候往往也考验着一个艺术者的绘画基础和功力。
创作手法上,惠安烙画博采众长,取长补短。相对传统烙画借助中国画构图的方法,惠安烙画更看重图画上构图的色彩张力。用色彩形成了惠安烙画的图案深浅层次。
别开蹊径,工具的改进,手法的尝试,让惠安烙画在传统中国烙画上独成风格,方便了更多初学者,同时,也帮助他们对烙画更容易上手,让惠安烙画走近了“寻常兴趣者”。
世间无限丹青手 薪火相传代代承
当然,艺术的价值在创作,而延续性在传承。没有传承的艺术终将陨落在时代的浪潮中。过去,在惠安,艺术手艺常常传男不传女,而现在这门艺术手艺正在用不同的方式传袭给所有想学的人。陈炳生老先生也把这一门艺术手艺传给了她的孙媳妇陈吉红、女婿魏有丹和其他学生。
近年来,在新一代的惠安烙画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中,烙画由内而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前,在题材选择上,惠安烙画往往偏向注重观赏价值,以人物画、宗教画、静物画为主,内容单一;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安烙画也开始跟上‘潮流’,从观赏价值走向观赏和使用价值二者兼具,开始结合插画、装饰画等年轻人喜欢的画类。”陈吉红举例说道,例如,扇面烙画、用葫芦切割成不同形状的葫芦茶叶罐、灯饰、花瓶等物态,再用烙画与雕刻相结合,来打造一种全新的烙画形态。
陈吉红等人也开始尝试利用时代的契机让惠安烙画“走出去”。艺术的价值从来也不是曲高和寡和孤芳自赏。他们从惠安烙画为非遗产品为出发点,借助更通俗更易被接受的方式,结合目前流行的研学、伴手礼、美术班的形式推广,打破以往艺术者闭门造车、家族传承的方式。
艺术和时代总是紧密相连。如何在新时代让烙画推陈出新?又如何让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推广擦出火花,燃起新的光亮?陈吉红等新一辈烙画人,不断探寻着让烙画“出圈”的新方式。
既要让烙画保持“内秀”的魅力,又要让烙画彰显“外放”的价值,新的一辈们认为烙画要留“魂”创“形”。
“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走进学校,开办烙画非遗展,目的是想要让孩子从小就能接触惠安的非遗,感受非遗文化。同时,我们也接触不同的群体,通过走进老年活动中心、军营等地,把惠安烙画带给不同群体。”陈吉红告诉记者,“我们也在抖音、微信视频等新媒体公众号向大家推荐惠安烙画,用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陈吉红在黄塘中心小学、黄塘中学、校园博士有限公司,定期开设烙画课程。其中黄塘中心小学更是把烙画课当成了每周必上的课程。从2019年开始,每年寒暑假的时候,他们还会在县文化馆开设公益课,让所有有兴趣的人都能免费接受到烙画教学。
小朋友饶有兴趣地学烙画(郑慧芬 摄)
庄欣怡小朋友在陈吉红走进学校的非遗烙画研学中,体会到烙画的快乐。“我从小就喜欢美术,但我不知道家乡惠安还有烙画,能了解烙画对我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她说道,自己对烙画很有兴趣,将当成以后的长期兴趣。
在惠安,无论是像陈老先生等老一辈传承人,还是像陈吉红等新一代继承者,他们在精研自己的画艺的同时,也特别希望这项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传承下来,他们经常鼓励年轻人来学。
“我祖父在世时,作为惠安为数不多的烙画师,传承烙画、发扬烙画一直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信念。”陈吉红说道,“作为后辈我们也很愿意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把这一艺术传承下去,并且想把这项艺术推向更广阔的道路和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研究惠安烙画,我想,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从古至今,烙画一路风雨兼程,最终流传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烙画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的形式亦有改变,但是它作为艺术上的一颗星,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形式组成上。惠安烙画也有幸成为它的一部分,并为它的发展永永远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而每个烙画艺术家也是艺术的守艺者和创新者。
正是有像他们一样的人,中华民族的每一门艺术,才生生不息传沿下去,才能铸就中华文化的五彩缤纷。就如烙画注重下笔和着色,我们的人生也如这些艺术一样,每一步的轻重缓急都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画如人生,人生如画。(温仪)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