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篇
“压力山大”的考生家长们
回顾历年高考,有家长因女儿第二次高考,紧张得夜不能寐;有家长为不给儿子心理压力,每天奔波两百多里路,偷偷目送孩子进考场……他们无怨无悔,考场外烈日下坐立难安。其实,面对高考,“压力山大”的不仅仅是学生。
每天往返两百多里陪考
老刘家住安溪的小山村里,家中唯一的儿子2005年考到泉州五中,2008年参加高考。高三那年,儿子住在离校门口50米左右的民宅。
“孩子给我下了死命令:不许来陪考!”老刘说,他也不想给儿子增加压力,不过儿子的四个姐姐很疼弟弟,全都提前从单位请好假回到家中,6月7日清晨6点,全家就出发了,准备偷偷来陪考。
“怕他看到,我们躲在校门口围墙边,等了一个小时,终于看到儿子的身影。他早餐吃饱没、这表情是轻松的吧……”等了一小时,只看到孩子不到一分钟,偷偷目送他进考场,然后回他宿舍休息。老刘说,每次进去房间都要记住那被子是怎么折的、开水壶的朝向……在儿子回来之前一一恢复,生怕他会起疑心。
2天高考,每天往返两百多里路,直到考试结束,老刘才告诉儿子,“再远我也要来,以前四个女儿高考我也是一次都没缺席”。
为缓解压力拼命做家务
“那个礼拜,我擦破了两块抹布。”陈玉丽说,儿子小程当年就读厦门六中,2003年参加高考。为更好地照顾儿子饮食,陈玉丽向单位请假一个礼拜,还和家里人“串供”:“厂里高压线坏了,停产三天,全部人都不用上班。”
越接近高考,陈玉丽越紧张,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她只好拼命做家务。“坐不住,电视也不想看,明明大厅的柜子、沙发等家具都很干净了,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不自觉地反复擦拭。”
手上做着家务,但陈玉丽的眼睛和心思都盯在儿子身上,一看到儿子站起来拿起水杯,她赶紧冲过去接水杯;看到儿子拿起考试用的2B铅笔在削,她也赶紧跑过去接过活。
考前一天,儿子不让陪考,但陈玉丽嘴上答应,却还是跟在儿子后面大约200米远,默默看他走进考场,然后一个人围着学校四周不停绕圈消磨时间,等考场提醒离考试结束还有半个小时,她才赶紧回家,“等高考一结束,我才发现,家里新买的两块抹布都被我擦破一个洞了”。
夜夜失眠 瘦了五六斤
啊黑的女儿是复读生,2010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啊黑形容说,“那简直是天昏地暗的经历”。
“第一年她太紧张了,每考一科回家都要哭一场,结果成绩也很不理想。”啊黑的女儿选择了复读。
第二年高考,在厦门营生的啊黑特地提早了一个月回家陪考,“越临近高考,我压力越大,一天天失眠,睁着眼睛等天亮,我就怕女儿再像去年那样发挥不好。女儿随我,也一天天愁眉苦脸的”。为了不让女儿看出他的焦虑,他天天变着法子让女儿减压。
高考那两天,家离校门口就五百米距离的啊黑坚持要送孩子去考试,“她在里面考,我在外面祈祷,心绪全在考试的事情上”。啊黑晚上失眠,白天全天陪考,他说那几天里他愣是瘦了五六斤。
终于考完,这次女儿没有大哭,“她把高中三年所有的书全烧了,说:‘爸,再考不上咱不读了!’”在持续的压力和失眠的折腾下,啊黑来了一场人生第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6月8日当天晚上飞到海南三亚缓解压力。最后他的女儿考上仰恩大学。
专家支招
家长平时怎样考前就怎样
对于家长的压力,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飞虎建议,家长们要学会保持“平常心”,多听孩子说话,少和孩子讲大道理。
“对于高考,家长和考生一样,也要学会抱着一种无为的心态——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过度关注。”陈飞虎认为,家长们保持平常心态即可,平时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给孩子空间独自去面对。
比如,饮食上,可以稍微清淡一些,多准备些青菜和水果,不要太油腻,更不要刻意给孩子进补,这样反而让孩子觉得你很重视这次考试,希望他考好,很容易转化为压力。对本来就紧张的孩子来说,容易过度紧张焦虑。
有的考生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紧张而出现胃口不佳、消化不好等情况,家长可以给孩子买点吗丁啉,在饭前15~30分钟吃一颗,有助消化。
再如,和孩子交流时,不要唠叨,也不要主动去探听孩子的学习及成绩。像“多吃点×××、晚上别熬太晚、考试有把握吗、东西都准备好了吗”之类的话看似关心,其实会让孩子反感。还有“要考试了,不能怎样怎样,快去看书”之类施加压力的话,以及“不要紧张,考试的时候认真做,不要粗心”、“好好准备,你看那谁谁谁去年考到了什么学校”等考前指导的话,也是和孩子交流的禁忌。
另外,家长还要学会“察言观色”,发现孩子的脸色、心情不佳,要有意识引导孩子说话。比如,坐在孩子身边,用一句“怎么了”开头,引导孩子自己讲,或者是和孩子一起深呼吸、做运动,把心里的担忧、紧张都抒发出来。家长只要做好一个“安静的倾听者”,表达理解、陪孩子放松即可。(海都记者 李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