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座位主要按孩子身高
视力、成绩纳入考量
班分好了,坐哪个位置又成了家长们关注焦点。泉州市区家长林先生的儿子开学读一年级,因为个子接近130厘米,座位被安排在最后一排。这让林先生颇为苦恼,“孩子刚上学,注意力不集中,当然希望能尽量靠前,在老师眼皮底下。离得太远,老师能关注到吗?”
为了帮孩子调座位,林先生前后找了班主任、教导主任、校长,但始终未能如愿。而不少像林先生这样孩子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家长,更是费尽心思希望老师能将孩子安排在靠前的位置。
解密:“一般来说,排座位最主要的根据还是学生身高。”采访中,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吴文俊老师告诉记者,老师一般会让孩子们从高到矮排队,然后顺次排座位。“第二会考虑视力情况,对近视程度较严重的孩子作一些调整。另外,为了让孩子左右眼调节,每两个星期会按小组换座。”
泉州师院附小的陈老师则告诉记者,排座位的标准,身高是第一位,再看个性和成绩,比如好动的和安静的搭,学习强的和弱的搭。玩得太好的也不能坐在一起,会特别爱讲话。
相关提醒
家长应多和老师沟通
引导孩子学会适应
“班级分好之后,一定要相信学校。”在校长们看来,与其纠结分在哪个班,不如配合做好家访的工作。“家长们挑老师,无非就是希望遇到一个和孩子投缘的老师,那么一定要在家访时,告知老师孩子的性格脾气,不要隐藏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实事求是和老师交流,这样老师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赖艳梅校长表示,不少家长挑选老师存在一种盲目跟风的趋势,“孩子以后还会遇到各种性格的老师,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一种适应能力,去接受别人的性格,而不是让别人去适应自己。”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郑宝花校长认为,新生入学,家长首先要作示范,不要把入学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一起去适应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帮助孩子建立新的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些隐形的“功夫”更为重要。(海都记者 黄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