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德化 > 德化文旅 > 正文

瓷厂重生,续写泥与火的传奇

来源:东南网 2025-04-30 11:09 http://www.mnw.cn/

  核心提示

  “活化”老厂房几乎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命题。瓷都德化给出了一个“新潮”的答案。

  德化国营红旗瓷厂,1951年诞生,对德化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曾经是瓷都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被誉为“中国白”的德化建白瓷工艺在失传之后,就是由红旗瓷厂成功恢复的。如今德化陶瓷行业中一些知名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从红旗瓷厂走出来的老职工和技术人员。

  2001年,随着5个主体车间的固定资产及土地使用权对外转让,红旗瓷厂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2016年开始,德化对红旗瓷厂及其周边做了大量深入的调研,提出以文创文旅商业模式全面复兴红旗瓷厂,并于2020年启动改造提升工作。经过近5年的建设,明日以红旗瓷厂为原型的红旗坊·文旅产业园(一期)将开门试运营。

  此次改造提升,是对德化工业文脉的保护,更是红旗瓷厂对自身价值的挖掘与升华——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与探索中,这座德化最老牌、最具代表性的瓷厂之一,希望在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后,让人们既看得到历史,又能体会当下,还能感受未来。

  4月22日,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德化县红旗坊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其中。近日,记者提前“探馆”红旗坊,带你一同寻访这座历经风雨的老瓷厂背后的故事。

  老窑炉被保护起来,留下历史痕迹。

一见如故——

修旧如旧 重现昔日风采

  红旗坊即将开门迎客的消息很快传开,不时有过往者驻足,或从附近高点处仔细端详这片园区,与他们记忆中的样子做对比。

  “变了,但好像没完全变。”红旗瓷厂的老职工对这里如数家珍。的确,仅从外观上看,这里似乎有太多特征符合他们的记忆:包豪斯风格建筑、旗帜一般的联排厂房,红砖墙、烟囱、油罐、气窑……甚至连标语等细微之处,都与之前一样。

  不过官方仍定义“这是一次大改”,依循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原建筑物外观被尽可能保留或还原,因其已是德化标志性历史风貌建筑。

  红旗坊一角

  “红旗瓷厂是瓷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必须留下。”德化瓷都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育茂告诉记者,虽闲置多年,所幸原来的办公楼、厂房、车间等建筑保留比较完整,原厂区内50年以上的历史风貌建筑占40%以上,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红旗瓷厂是目前德化县城聚集度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工业遗产风貌,从文化记忆传承角度看,原本的建筑外观足够经典,是它自身最大的特色。所以,设计师和施工人员也在想办法“让时光倒流”,像修文物般修复时光。

  据悉,红旗坊保留了红旗瓷厂整体空间格局,特别是东北角的陶瓷生产厂区,原料加工区、制坯成型区、陶瓷烧制区、包装彩绘区等功能区均尽量保留建筑原结构、格局、装修装饰、构件,包括有历史价值的痕迹——即便是破损的铸铁下水管和已不再使用的窑炉、烟囱、油罐,都受到如同“文物发掘”般的保护。

  这些要素与整体景观完美融合,向人们展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德化现代陶瓷工业。

  值得一提的是,红旗坊规划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仅保护与修缮的部分就有约4.3万平方米,工期占了整体工程的“大头”——主要是因为建筑结构大多超过安全设计使用年限,且饱受岁月摧残,根据相关规定,必须进行安全鉴定并加固。

  “我们邀请业内顶尖的团队规划设计方案,查阅了历史建筑资料、老旧照片,联系了老职工回忆还原当时的格局和细节,也请了经验丰富的团队进行设计和指导,尽量做到原汁原味。”赖育茂认为,如果说此次保护工作如同“文物修缮”,一点都不为过。

  修旧如旧,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大幅增加,比全新打造更加困难。就比如简单的一堵墙,用几十年前的设计、材料、工法去呈现,绝非易事。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其能带来的文保价值和经营价值,会慢慢显现,且难以估量。

  “所谓的传承,就是要先保护下来,否则东西都没了,还传什么?”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宪升说,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真正的可贵的文化、文脉守护好,传给后人,然后才是好好利用和发挥这些资源优势。令人欣慰的是,此番针对红旗瓷厂的改造提升,“保护、传承、创新、升级”的理念得以贯彻。

  时间,是红旗瓷厂的朋友,让它浸染时光的味道,成为一个文化记忆符号。当“工业风”被注入了“文化魂”,工业遗产才转变成为工业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也更加凸显。

打磨出新——

改造提升 堪称经典案例

  红旗瓷厂此番焕新重生,到底变了什么?

  从外表看,老厂房、老窑炉、烟囱依然耸立,但是它们的结构已经被改造,功能和业态重新塑造。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说:“工业文化方面的叙事,是红旗瓷厂的强项。我们要做的,是结合当前时代和市场的主流需求,将这些工业文化以更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举例来说,红旗坊的一大核心是“爆改”红旗瓷厂27栋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旧建筑。“对老建筑重新测绘落图,结构安全鉴定后分类处理,采取局部加固、整体加固、结构重做并保留外墙、复建等方式,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赖育茂说,每一栋老建筑都通过慧眼和巧思,量身定制方案,精心打磨出它们最适合的功能、最上镜的一面。

  老厂房的“肋骨”被钢架温柔托起,现代构造为旧仓库夯实稳固的地基,保护修缮过程“顾天顾地”,确保后续使用安全性和永续性,同时巧妙融入艺术元素,形成怀旧感与时尚气息兼具的建筑群,迎合多元化的业态,从而进一步提升红旗坊对各参与主体的吸引力。

  老厂房的“肋骨”被钢架温柔托起,现代构造为旧仓库夯实稳固的地基。

  迈入红旗坊中部的多功能剧场,建筑外墙的旧条石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石块,是从老建筑上拆卸下来的墙体材料。经多轮讨论,选取品相较好的恢复使用,形成一处实景的老物件展示点。

  而不具备进一步使用条件的窑炉、设备、油罐等保持原封不动,不进行任何干预,保留下真实的历史痕迹,静静诉说几代人付出的青春和热血。赖育茂说,这种原貌状态将给人们带来“穿越时空”的体验感,是红旗坊独一无二的特色元素。

  不具备进一步使用条件的设备,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

  除此之外,隐藏在红旗坊各个角落的巧思,如同“盲盒”一般,等待人们去寻找发现。

  红旗瓷厂通过历史碎片的拓扑重组、新旧材质的转换利用,完成从生产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译。这一过程中,恰逢2022年泉州获批全国首个设区市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这里成为重要“试验场”之一——通过产权归集统一,对原有的工业用地进行收储、按商业用途重新出让,利用“工改商”合理转换土地用途功能,并进一步探索空间复合利用,将部分功能区由原先以生产、仓储为主的单一功能,向生产、展示、销售、旅游等多功能复合用途转变,丰富项目整体业态。值得一提的是,红旗瓷厂周边20多亩的边角空闲地也一并被纳入项目实施范围,统一规划、统一报批、统一建设。

  “按照‘完整社区’的理念,红旗瓷厂及周边片区进行了空间重塑、综合开发,统筹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德化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其逊告诉记者,借力试点政策红利,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实现从“单一工业增长”到“多点融合、多元发展”,也有力推动了城市品位的提升。

  这些都是典型的“慢工出细活”,虽然增加了施工周期和难度,但正是在老旧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中寻找到平衡点,以求实现“文旅共赢”。

  年过花甲的红旗瓷厂老职工郭诗煌对瓷厂有着非常多的眷念和期望。“政府提出和落实政策,为红旗瓷厂找到新的出路。”他打心眼里高兴。当年红旗瓷厂改制后,郭诗煌曾租赁瓷厂生活区一角,坚持陶瓷创作和生产。未来,他希望继续留在红旗坊,把一些制瓷老技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这代人这辈子最大的心愿”。

续写传奇——

情感链接 传承瓷都文化

  纵观70余年历史,关于红旗瓷厂的建设、经营以及它与职工之间的传奇故事不少。德化的母亲河浐溪从它身旁绕过,这里承载的是瓷都人的骄傲——一批批精美的瓷器正是从这里走进寻常百姓家,从这里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令人欣喜的是,当年红旗瓷厂烧制的外销瓷器,存留下一部分堆砌在厂房角落,不同文化交融而成的器型、纹饰、底款,一一见证着曾经的不平凡。据悉,部分老瓷器被整理清洁后,将作为展品使用,用以重现旧时光的光彩。

  用一个个匣钵堆叠成的景观墙,和老瓷厂特色风格相呼应。

  红旗瓷厂对德化现代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德化在明代烧制出建白瓷,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德化白瓷因此以“中国白”享誉世界。然而,建白瓷工艺在清代失传。直到1958年,红旗瓷厂成功研制出高白瓷,白度高达88.8度,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1965年,瓷厂又成功恢复了建白瓷工艺。

  此后数十年间,红旗瓷厂多次参与烧制国事活动所需的陶瓷器具。20世纪80年代末,瓷厂建立了一整套陶瓷生产流水线和科学的检验制度,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远销日本、美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重要的是,红旗瓷厂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那个年代展现出一定的前瞻性。1996年红旗瓷厂开始改制后,一批工人主动适应时代潮流,下海经商办厂,现已成长壮大为德化陶瓷行业的中流砥柱。例如,创意集团、得盛集团、继盛集团、真泰尔陶瓷等企业的负责人,都是从红旗瓷厂走出来的老职工和技术人员。

  “活化”老厂房几乎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对的命题。红旗瓷厂蜕变为红旗坊,创新突破仍是工作的重点。按照计划,红旗坊将打造成以陶瓷文化创意、文化展示、青年创业孵化、商业休闲、旅游体验为主要功能的陶瓷历史风貌区和文化旅游观光点,契合新时代发展方向,定将再次吸引人们的目光。

红砖与老烟囱的邂逅

  德化瓷都文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书诚介绍说,目前已有100多家意向商户进行了接洽,前期主要聚焦青年陶瓷文创、餐饮这两大业态落地,后续将会探索出更多可能性。

  情感,是红旗瓷厂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再出发的基石。在此之上,创意化、个性化、精品化等,将给人们带来印象深刻的体验感。以文化为魂,辅以全新的诠释手法,用文化自信打动人、感染人、吸引人,或将是红旗坊的出圈之道。

  根据模型估算,红旗坊整体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增加文旅产值3亿元,年均带来游客约35万人次。

  红旗坊的新生,拒绝标本式的封存,亦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一场关乎文明延续的创造性转化,也是一首泥与火的叙事诗。那些未凝固的釉浆、重新点燃的窑火,煅烧着世界瓷都的下一段精彩传奇。

记者手记

是经典,亦是潮流

  福建日报记者 汤海波

  工业风老建筑与新业态相互碰撞,历史底蕴与青春活力相互融合,红旗坊再度成为潮流的代表,而关于它的历史经典片段,也令人着迷。

  通常来说,潮流一词,多用于年轻和新颖的事物。比如,不断寻求突破的红旗瓷厂,在上个世纪就曾是“弄潮儿”。

  诚然,随着时光变迁,人们对“潮流”也有了不同诠释。不单单是红旗瓷厂,泉州的老工艺美术厂、老蜜饯厂、老机床厂、老纸品厂等工业遗产,也在不断尝试、追赶迎合。幸运的是,它们大多找到了“回潮”之路,而且想象力十分丰富。

  现代建筑之美不难求,延续历史建筑的品格才是真正稀缺的。一次次的改造提升过后,泉州市工艺美术合作社、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区、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觅鲤文创园等一批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而来的新地标纷纷涌现。时光给予的不仅是沧桑,还有富含文化底蕴的经典韵味,乃至于留恋、忠诚、坚守、拼搏、热爱等各种情感,它们交织在一起,赋予继续前行的力量。

  传统文化怎么走向未来?怎么让老物什更加年轻态?

  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活”在与历史的交融,“活”在底蕴的深挖;“活”在与时代的交融,“活”在功能的升级;“活”在与城市的交融,“活”在公众的参与。

  例如,红旗坊通过空间重塑、功能再造、文化塑造和环境营造等活化利用手段,回归了德化作为世界瓷都的文化传统,留住了老瓷厂的“魂”。像这样的尝试,不仅从实用角度提升了建筑功能,更从中挖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活力,成为一座城市与世界对话的新窗口。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古建筑、老街区“唤醒”了城市里的时光记忆,也正在“焕新”激发文化活力。红砖黛瓦间,既有风景,亦有故事。这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让人们记住工业遗产的样子和那里的故事。(福建日报记者 汤海波 通讯员 林婉清 许华森 文/图)

原标题:深读丨瓷厂重生,续写泥与火的传奇-经济
责任编辑:凌芹莉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频道推荐
  • 快讯!吴志朴当选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 南安市金淘镇石林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
  • 总投资近60亿元!泉州7个项目集中签约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簪花献妈祖,同谒妈祖,共襄盛会(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2025泉州时尚周启幕大秀精彩纷呈(视频)
    专题推荐
    世遗泉州
    世遗泉州

    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新质生产力在泉州
    何以中国·向海泉州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徐冬冬晒真实肚子 展示健康美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 石狮市委一季度工作会议召开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 周杰伦晒母子自拍 透露妈妈几乎每场演唱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顺利撤离空间站组合体 石狮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