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治理,一头连着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一头系着百姓安居乐业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县城管执法局坚持把城市污水处理作为改善民生、守护碧水的重要抓手,以多维度治理举措为笔,以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体消除为墨,绘就城区污水治理提质增效的壮丽画卷,全力构筑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坚固屏障。
图为城区新安路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施工现场 黄东华/摄
“微顶管”工艺加速管网改造
在建安大道城区泵站改造提升及排水设施疏通项目现场,左侧道路已连续设置多个施工围挡,部分围挡内施工人员和机械正有序开展挖井作业,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此次项目需新建600余米污水主干管,为将对路面影响降至最低,我们创新采用‘微顶管’工艺。”现场负责人黄海诚介绍,“每隔50米设置一个工作井,将设备与管材精准放入井内,借助顶管机的强大顶力,将管材平稳推送至下一工作井。这一工艺有效降低路面破坏程度,减少居民出行的不便。”据悉,该项目计划设置16个工作面,预计年底完工通水。
同样处于密集施工阶段的还有河滨南路污水主干管(茶都至污水厂段)改造工程。该项目同样采用顶管工艺,需建设31个沉井、131个检查井,并完成3公里主干管及1.8公里支管改造。“目前项目已完成15个沉井悬喷桩施工,10个沉井正进行开挖作业(其中2个已完成),顶管机设备已进场,即将启动顶管作业。”项目经理吴思杰信心满满地表示,计划9月完成全部沉井施工,预计年底完工通水。
近年来,随着安溪县城区面积持续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长,污水管网扩建改造迫在眉睫。县城管执法局市政园林股股长林华梁介绍,通过前期对城区污水管网进行深度排查,发现旧管网存在破损、污水直排、管径不足等问题。为此,今年安溪县计划建设和改造污水主管、支管51公里以上,系统提升管网收集、处理效能。
智慧化管控助力治理提速增效
曾经让居民掩鼻绕行的黑臭河道,如今成了推窗可见的生态景观。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县城管执法局打出的一套治水“组合拳”——用系统性思维破题,以智慧化手段解题,让汩汩清流重新润泽城市肌理。
走在大坑溪沿岸,垂柳拂水的景致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县城出名的“龙须沟”。附近居民老谢还记得:“前些年夏天都不敢开窗,现在晚饭后全家都爱来散步。”这样的转变,源自一场从“治”到“智”的治水革命。
翻开《安溪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一组数据格外醒目:2024年以来,新建改造污水主管和支管158公里,完善了污水收集管网;完成投资8.82亿元,有力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但比数字更值得关注的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当“城市污水监测一张网”系统将全县排水管网纳入实时监管,传统“人海战术”正被智慧化管控取代。
治水之难,难在“水下看不见的工程”。面对管网老化、雨污混流等历史欠账,运动式治理往往治标不治本。唯有将“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认识转化为长效机制,才能跳出“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
在城东污水处理厂的中控室,大屏幕跳动的数据见证着治理效能:日处理能力新增6万吨,相当于20个标准游泳池的容积;污水集中收集率年跃升12.3%,BOD浓度同步提高5.3个百分点,污泥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这些“跳动”的百分比背后,是安溪县集结卫健、教育、住建、属地乡镇、城建、水务等多部门精锐力量,以26个污水提质增效项目为战场,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管网改造攻坚战。更令人欣喜的是,治理成果正在向乡镇延伸,湖头、龙门、官桥等地的水质指标曲线,同样画出了向上的箭头。
黑臭水体治理既是环保工程,更是民生答卷。当6处黑臭水体从投诉清单上消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治理思维的转变——从单兵突进到兵团作战,从末端截污到源头防控,这种系统治理观或许比清流本身更珍贵。
“守护绿水青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县城管执法局局长杨文武的这句话,道出了城市治理者的担当。他表示,将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作,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以城市管理者的高度使命感,守护城市和人民群众的“绿水青山”。(记者 章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