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漂泊无依,今朝前有大海背有高山安居乐业。”16日下午,溪邳村原村民主任刘明福用这句话向记者介绍起了溪邳村的变化。
当天,“青年新闻人基层共学十九大”宁德线采访团走进位于宁德福安东南沿海的溪邳村,干净的街道和整齐漂亮的楼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村民们门前屋后都放着些海产品,妇人们熟练地对它们进行加工,一切看起来都安定又祥和,然而在1998年以前,这对很多村民们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
过去,溪邳村的渔民终生漂泊水上,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因为贫困,岸上还流传着“有女莫嫁船上汉”的民谚。“那时候一家人吃住都在船上,每天都要担心吃不吃得饱,穿不穿得暖,更别谈什么读书教育了。”刘明福感叹。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宁德地委、行署启动了“造福工程”,拉开了连家船民大规模搬迁上岸的序幕,溪邳村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迎来了新生。连家船民利用外村让出的一片滩涂地,开始零星上岸,先后定居了146户612人,眼前的溪邳村,就是从那个时候“从无到有”。
到2013年,最后137户渔民也全部上岸定居。溪邳村从此告别“以船为家,终日漂泊”的生活。
上岸后,为了解决村民收入问题摆脱贫困,2009年财政部、国家扶贫办将溪邳村列为第一批“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村”,累计发放互助资金70多万元。智慧且敢于尝试的溪邳人也尝试了多种经济模式,先后成立网箱养殖、鱼塘养殖、无公害生态滩涂养殖等三个合作社,并且依托政府和相关协会,创新研发出“瓶养章鱼”技术。
现在,村里经济主要以水产品养殖、海产品加工、海上运输为主,村人均纯收入从90年代初的850多元上涨到2016年的17678元;村财收入从90年代初的6.6万元到2015年的106万元,均翻了4番。
如今的溪邳村已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是福安沿海的一颗崭新明珠。它不仅是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典型,也是脱贫致富的生动实例。(记者 叶伏国 学生记者 兰怡鑫 余舒婷 张昊旻 王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