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长泰区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奋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五年。五年来,长泰区立足“生态立区”战略定位,以“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为核心遵循,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用制度筑牢生态屏障,用科技赋能精准治理,用产业激活绿色动能,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民富的生态画卷,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龙津溪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顶层设计领航
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治理体系
生态治理,规划先行。“十四五”之初,长泰区紧密衔接国家、省级节能减排战略部署,印发《漳州市长泰区“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等刚性目标,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在制度建设上,长泰区创新推行“双控双治”机制:一方面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严格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日通报、周帮扶、月约谈、季表态、年问责”工作机制,将生态环保成效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层层压实治理责任。
五年来,长泰区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出台林下经济专项资金管理、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等配套文件,设立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专项扶持资金,形成了“规划引领—政策支撑—考核倒逼—资金保障”的闭环管理模式。从园区布局到城镇建设,从产业转型到农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为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攻坚污染防治
绘就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底色
“十四五”期间,长泰区聚焦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创新建立“点位制”管理模式,由乡镇党政主官担任大气微站“点位长”,实现污染源“贴身盯防”。通过引入DOAS大气走航监测、颗粒物雷达定点扫描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精准锁定扬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污染源头。针对重点领域,长泰区推进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完成6台3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任务;开展涉VOCs企业综合治理,对涂装类、化工类产业集群实施分类治理,累计完成18家企业深度治理。同时,严格管控建筑工地扬尘、道路运输扬尘,整改施工扬尘问题132个,查处货物脱落扬洒案件14起,全方位遏制大气污染。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长泰区环境优良天数比例达98.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13,全省排名40名,“抬头见蓝、呼吸清新”成为长泰人最真切的生态体验。

龙津溪是长泰的“母亲河”,也是水环境治理的核心战场。“十四五”期间,长泰区按照“水系划‘战区’,流域分‘战线’”思路,开展国省控断面水质提升百日攻坚行动,实施“一图一表一机制”“六大战区”“三比一看”等作战计划,统筹推进洛宾、高层桥、岩溪桥等3个国省控断面水质提升。投资约2000万元开展龙津溪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管控项目,安装69个固定终端和视频监控,建成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上线水质状况日短信推送和APP系统,实现“监测全覆盖、溯源全方位”。长泰区完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同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6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8个国省控及小流域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国控洛宾断面优质水(Ⅱ类)天数34天,较上年同期增多209%,龙津溪畔再现“碧水荡漾、飞鸟翩跹”的生态美景。

长泰区坚持“防、治、管”并重,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控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绿肥种植技术,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整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水土共治”,长泰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安全稳定,为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转型提速
激活生态经济的内生动力
长泰区以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对标能效标杆水平,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行动,推动行业整体能效提升。“十四五”期间,指导安安、鸿大等14家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探索行业整体审核模式;对新审批项目严格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替代制度,累计调剂VOCs排放指标244吨。同时,推广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和装配式建筑,加大预拌砂浆使用力度,促进建材行业向低碳化、高端化转型。到2025年,全区重点领域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力争超过3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完成市下达减排目标,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良性互动。
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原则,长泰区推动工业园区绿色转型,促进能源梯级利用和余热余压回收,鼓励建设零碳园区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在长泰经济开发区,实施污水零直排智慧化管理系统工程,实现雨污分流、实时在线监测、闭环运行,精准管控水质动态。同时,推进园区供电、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小微企业零散危险废物第三方集中收集,实现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等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让园区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

长泰区加快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公路建设,有序布局充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持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同时,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应用瘦身胶带、循环中转袋、可循环快递箱等产品,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到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绿色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亮点。

漳州市长泰生态环境局分党组成员、副局长 林王娴:
“十五五”时期,长泰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美丽长泰建设目标,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到203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稳定在99%以上,排名达到全省中游水平;全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国省控断面、小流域及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土壤环境安全稳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园区基本建成。
“十四五”期间,长泰区以坚如磐石的决心、精准务实的举措、创新突破的勇气,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绿色之路。从制度构建到科技赋能,从污染防治到产业转型,从生态修复到富民增收,每一步都镌刻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每一项成效都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站在“十五五”谋划的历史节点,长泰区将继续坚守生态底线,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拓宽生态富民路径,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更幸福,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长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