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层应急救援“缺队伍、缺阵地、缺装备”的三重困境,芗城区以锐意进取的改革勇气,通过专业化队伍建设、废旧校舍功能再造、国债资金精准投放的“组合拳”,构建起“队伍有战力、训练有阵地、救援有装备”的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模式,组建全市应急系统首支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芗城区综合应急救援队,探索出一条“低投入、高效益、可持续”的县区应急能力建设新路径,为全省县域应急体系现代化提供了“芗城方案”。这支以退伍军人为主力、组建仅8个月的32人队伍,已经圆满完成实战救援任务21次、综合应急演练6场,并在今年全市森林防灭火比武竞赛中斩获桂冠。

下好队伍组建“先手棋”,锻造应急救援“尖刀连”。以三大创新构建专业化救援力量建设模式,破解应急队伍短缺及“临时拼凑、技能欠缺、分散作战”的传统困局。一是机制破冰。创立“政府主导+社会补充”模式,由区应急局牵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采取非全日制的灵活用工形式,通过制度化渠道将社会力量纳入体系,组建独立建制队伍。队伍实行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按“平急两用、专常兼备”标准建设,制定管理办法,明确职能定位,实现从“应急预备队”向“常备主力军”的转型。二是兵源提质。创新“退役军人优先+社会择优选拔”机制,聚焦区域防御重点的内涝、林火等灾害,以“品德+体能+技能+核心”定向选拔专业适配人才,首批19名队员中14人为退伍军人,现有32名队员,有26名具备专业救援经历。根据队员特长划分森林火灾、水旱灾害、地震灾害等专项攻坚小组,实现“各有专长、优势互补”,形成“一专多能、梯次配置”的人才矩阵。三是实战淬炼。构建“基础集训+专项实训+比武演练”能力提升链,将军事化管理植入队伍建设,锤炼队员纪律意识、实战经验与过硬作风。组织队员先经市森消大队封闭式集训打牢基础,再分赴三明沙县、宁德救援实训基地等地专攻技能实训,并在今年汛期以战代练,常态化提升救援能力,实现“练即战,战即练”的闭环提升。
激活闲置空间“新动能”,打造应急阵地“变形记”。以“功能再造”思维盘活存量资源,解决训练场地短缺难题,使废弃3年的谢坑小学重获新生。一是资源改造。秉持“不增一砖一瓦、只改功能布局”理念,将谢坑小学校园转化为“四区一体”应急基地,即教室变“理论授课区”、操场变“实操训练区”、办公室变“日常管理区”、校舍变“生活住宿区”,改造时长仅30天,快速低本补齐阵地短板。二是功能焕新。紧扣实战需求、核心任务设计功能,按“模块化、多功能”原则改造,兼顾基础训练与专项实战要求。细化训练分区、配齐专业器材,如针对森林灭火训练需求,专门划分风力灭火机操作区、模拟火场训练区,配齐油锯、防护装备等实战装备。针对日常备勤需求,完善住宿、餐饮等基础生活设施,实现“训练、办公、食宿、备勤”一体化,确保队员“来了能训、训完能备、备勤能战”。三是价值赋能。基地从单一训练场升级为区域应急资源枢纽,集成应急实训、装备储备、指挥调度、公众宣教等复合功能。基地投用后,不仅是芗城区综合应急救援队的专属训练场,更是全市森林防灭火业务骨干观摩学习点,其“功能完备、贴合实战、低成本高效”的建设模式,被评为可复制推广的“芗城样板”。
以资金撬动装备升级,打好应急保障“组合拳”。巧用政策杠杆实现应急装备体系跨越式发展,确保装备靠前布防与灾害特点、救援场景精准匹配。一是强化补给。使用增发国债项目资金,分两批集中采购362台(套)高实用性装备,涵盖“综合保障、森林灭火、防汛抢险、地震救援”四大装备板块,配备的水陆两栖救援车、生命探测仪等设备填补县域装备空白,确保队员“手中有工具、救援有底气”,实现从“锹镐灭火”到“科技救援”的质变。二是精准下沉。结合辖区各地的灾害类型,实现“必备+选备”应急装备下沉。首先为各镇街配备便携式担架、应急照明系统、氧气呼吸器等常规装备,再为森林面积覆盖广的天宝、石亭配置高扬程水泵、风力灭火机等森林火灾扑救装备,还为临近九龙江的浦南、芝山配置排水泵车等防汛抢险装备,让专业装备真正成为基层处置初期险情的利器。三是靠前布防。创立“中心基地+前沿哨点”两级储备体系,在芝山、浦南等关键区域设置4个装备前置点,配置冲锋舟、遥控救生圈等快速响应装备,形成“基地集中储备、站点靠前布防”的装备保障网络,确保城区任一区域15分钟内可获取专业救援装备支援。在今年台风“韦帕”应急响应中出动水陆两栖救援车,实现5分钟响应,15分钟到达,20分钟施救,成功转移低洼地段被困群众29名。
从“零散力量”到“专业战队”,从“废旧校舍”到“战略支点”,芗城区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的成功创新实践证明,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绝非“烧钱竞赛”,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存量资源、精准投入补齐关键短板,县域同样能锻造出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赢的应急铁军。这套带着泥土芬芳的“芗城方案”,为全市应急管理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满智慧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