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8日讯(通讯员 陈玉师 叶芳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在长泰区,龙津溪蜿蜒流淌,滋养着一方土地,被誉为当地的“母亲河”。然而,长期以来,流域水质安全、污染溯源难题、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缺失等现实难题,一直困扰着水环境保护者们。为扭转这一局面,长泰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于去年启动了“龙津溪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监测管控项目”,在380平方公里的流域内织起了一张智能感知、精准溯源、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治理网。
龙津溪航拍图
智能感知,织密全天候监测网络
“以前靠人工采样,跑断腿、效率低,还难免有盲区。”漳州市长泰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股负责人叶芳回忆道。如今,这样的困境已成为过去式。123个水质监控点星罗棋布,69个智能采样终端同步运作,4套自动化实验室检测系统高速运转,共同织成了一张动态感知网。龙津溪干流每2至4小时更新一次数据,龙津溪支流、小沟渠及其他小流域的监测周期从原来的一周缩短至24小时,监测能力提升了6-9倍。
这张网的厉害之处,还在于它的“时空一致性”。无论何时,哪怕是凌晨四点的水样,也能精准采集、低温保存,填补了非工作时间段的监测空白。而最直观的成果,莫过于依托GIS技术构建的“水环境一张图”。在这张图上,各类水质监测数据实时渲染成色,一类水白、二类水蓝、三类水绿……不同颜色的标识,清晰地展示着监测点位的水质状况、水量状况、河道视频监控情况以及预警信息,为监管人员提供了直观的判断支持。监管人员只需轻轻一点,便可尽览全流域的水质画卷,一旦发现异常颜色,便能迅速定位问题区域,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长泰区龙津溪流域水质精细化监测管控平台
科技赋能,精准锁定污染源头
2025年3月26日下午,漳州市长泰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调阅水环境精细化管控监控视频发现,岩溪镇某养殖场附近的雨水排放口有异常水体排出。
当时正在岩溪镇值班驻点的执法人员陈小春、戴碧武接到消息后,立即赶赴现场。“我们到达现场后,通过现场勘察和调查询问,迅速确定了污染源。”漳州市长泰生态环境局执法三队干部戴碧武说道。
经调查发现,该养殖场为了维护收集降温循环水的雨帘水柜,将积存一冬的循环水排入厂区雨水沟。这些水体因长期静置,藻类滋生,各项指标均已超标。执法人员对检查和采样过程进行拍照取证,制作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迅速立案查处,有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除了视频监控,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也在日常工作中大显身手。系统曾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雪美排涝沟的水质指标常在凌晨异常升高,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特征。管理部门依据这一线索,及时通知属地乡镇开展排查,最终制止了隐蔽的排污行为。这种智能化的预警机制,让环境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出击,为龙津溪的水质安全筑牢了防线。
在这套智能系统的加持下,执法人员的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全凭人工经验去寻找污染源,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快速分析、定位问题所在。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也让那些心存侥幸的违法者无处遁形。
“龙津溪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监测管控项目”仍在不断完善。近期新增了水环境治理成效评估、通量预警、流量预警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监管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这些新功能的加入,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流域水质状况,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叶芳说道。
机制创新,协同治理守护清流
“龙津溪流域水环境精细化监测管控项目”不仅有先进的技术支撑,更有创新的机制保驾护航。长泰区建立了65个行政村(社区)的沟渠水质考核制度,每月两次采样监测。将水质达标情况直接纳入乡镇考核体系,以考核促落实,压实了属地责任。这一制度的实施,激发了各个村镇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
同时,还将监管触角延伸至村级沟渠,构建起完善的区、镇、村三级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各类污染源的有效监控。在此基础上,长泰区还建立了跨部门协同机制,一旦发现水质异常,预警信息会推送给相关责任单位,实现多部门联动响应,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
岩溪镇值班驻点的执法人员在现场查看情况
这种“发现-交办-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了水环境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干流到支流,从明渠到暗管,数字化监管网络如同一张无形的天罗地网,紧紧守护着龙津溪流域的每一寸水域。
如今,龙津溪流域的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数字赋能之下,龙津溪这条长泰的母亲河,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向着更加清澈、可持续的未来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