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四都镇上湖村,一座简朴洁净的农家小院中,藏着跨越半个世纪的赤诚传承。这个平凡农家以三代人的坚守,将七颗红星送入军营,谱写了“三代从军、七人报国”的家国长歌。“这不仅是家庭的荣光,更是诏安全县人民的骄傲!”7月28日下午,诏安县委书记李亚容看望慰问胡贤惠一家时,满怀敬意地赞叹道。
走进胡贤惠家,门口悬挂着的两块“光荣之家”牌匾格外醒目,隔壁大伯家也挂着一块,同样闪耀着荣光。这份荣光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彼时,上湖村内不到60平方的旧祖厝见证着胡家的艰辛。全家九口人,生活重担压在仅有的两个“正劳力”——大儿子胡洪炎和二儿子胡洪林的肩头,依靠他们在生产队挣工分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
1972年,征兵的消息如春风吹来。一边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一边是祖国深情的召唤,胡家父母没有丝毫犹豫:“响应国家号召!两个适龄的娃,谁体检合格,谁就去!”最终,二儿子胡洪林通过严格筛选。成功进入军营,就此开启了这个家族延续至今的报国征程。
军营这座熔炉,将胡洪林淬炼成钢。他凭借过硬素质与出色表现,从战士逐步成长,历任多个重要岗位,将青春与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军队建设,多次立功受奖,成为胡家子弟心中巍然矗立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感召着后来者。1984年11月,五叔胡洪海怀揣着“我也要去当兵!”的信念走进军营。他以胡洪林为标杆,在部队敢吃苦、不怕累,同样表现出色并提干。在“忠勇报国”家风的熏陶下,1989年3月,六叔胡洪彬也如愿穿上军装。随后,胡贤惠的哥哥胡志敏、弟弟胡君勇、胡君忠相继入伍……
胡家的热血男儿前赴后继,身着戎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参军的每一个人都立过功、受过奖,他们用青春与汗水为家族书写荣光。数十载岁月流转,胡家的军装从未“断代”,那抹橄榄绿与闪耀的红星,已然成为这个家庭最珍贵的传家宝。
2024年9月,胡家新一代、胡贤惠的儿子吴文川,怀揣着家族的荣耀与梦想,光荣入伍,延续着红色血脉。更令人振奋的是,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刻苦训练,吴文川从众多新兵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参加一项重大任务。这不仅是胡家“一门七军”荣光的赓续,更是诏安这片热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的闪亮名片。
“其实我也想去当兵,但父亲说家里总得留个人。”胡贤惠的父亲胡洪荣笑着回忆。为了顾全家庭,他选择了做好坚实的后盾。为了顾全家庭,胡洪荣选择做好坚实的后盾,他和大哥(胡贤惠的大伯)虽未参军,但在那些年里也积极响应,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担任民兵数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报国情怀。如今,看到外孙吴文川也投身军营,他心中满是欣慰。
采访胡贤惠一家
“看他晒黑了、结实了,做母亲的哪能不心疼?我劝过他几次,如果太累可以申请休息,但他都拒绝了。”胡贤惠的话语中交织着疼惜与骄傲。曾亲历军营、荣立战功的胡君勇谈起外甥,同样充满自豪:“部队的经历让我们深知,很多事要靠毅力坚持。看到他们这一代能吃苦,我们看到了希望。”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家族跨越三代,接续有人参军报国?胡贤惠凝视墙上的“三个要”家训说:一要永远感恩组织上的栽培,二要传承听党指挥的家风,三要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这朴实的二十八字,字字千钧。它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深深烙印在几代胡家军人心中的信念,是他们面对艰难险阻时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是忠诚于党、献身国防的铮铮誓言。
正是这“三个要”,让胡贤惠在生活的艰辛中始终坚韧,全力支持儿子追寻家族的荣光与责任。对胡家子弟而言,“国家需要”便是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唯一理由。“儿子每次打电话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叮嘱正在读初一的表弟好好读书,将来争取穿上军装。”
胡家的故事,是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的深情交响,是小家奉献与大国担当的完美融合。作为这个光荣家庭的一员,胡贤惠心中激荡着无比的自豪。她深知,家族的坚守源于二伯留下的家训精髓:当兵就是为了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穿上军装就意味着扛起如山责任。
“我们定当全力支持孩子在军营建功立业,为国家贡献力量!让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军队的深情代代相传,将军人的荣光在胡家永续闪耀!”胡洪林说。